澄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澄觀(737~838)唐代僧人生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卒于唐文宗開成三年華嚴宗的儔大成者被稱為華嚴宗四祖(初祖杜順、二祖智儼、三祖法藏);俗姓夏侯越州人(今浙江會稽)。十一歲時剃發出家二十歲起云游四方尋訪名師凡天下有名道場無不留其足跡;曾往潤州(今江蘇鎮江)依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后復回越州依曇一律師學南山律至瓦官寺習大乘起信論涅樂經更詣金陵習三論;后又到錢塘(今浙江杭州)天竺寺依華嚴宗法銑法師聽(華嚴經);代宗大歷十年(775)往蘇州從荊溪大師湛然參究摩訶止觀、法華經、維摩經等經疏又謁牛頭山慧思(天臺三祖)徑山道欽禪師南宗禪法復見慧云禪師問道了澈此宗玄理。至此澄觀先后參研律宗、華嚴、天臺、三論、禪宗各大宗派經論。大歷十一年(776)澄觀游五臺山、峨嵋山后返居五臺山大華嚴寺;應該寺座主賢林的邀請宣講〔華嚴經〕并演諸論撰〔華嚴經疏〕。 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德宗生日澄觀奉詔赴長安入宮中內殿講經德宗聽其妙法生清涼之感大加贊賞因賜號「清涼法師」;及憲宗時向其間法界之旨豁然有得加號「大統清涼國師」。師身歷九朝為七帝師先后經德宗、代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所受賜封有教授和尚、鎮國大師、清涼國師等可謂備極榮寵。文宗開成三年(838)澄觀圓寂得年一百零二。 澄觀平生曾以十事自誓:(1)平日甘三衣一缽菲薄自奉; (2)名利棄之如遺; (3)目不視女人; (4)身不履俗家; (5)長年誦〔法華經〕; (6)長讀大乘經典; (7)長講〔華嚴經〕(一生凡講五十余遍); (8)生晝夜長坐不臥; (9)不邀名以惑眾; (10)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澄觀雖是華嚴宗的儔大成者卻通曉世學如經、傳、子、史、小學等并以中興華嚴為己任不但繼承法藏五教判釋與十玄緣起說加以發揮另吸收天臺一念三千性具說使華嚴宗與禪宗、天臺宗融通。這一諸宗融合、禪教一致的思想經其弟子宗密進一步弘揚對中唐以后的中國佛教界影響深遠。 澄觀一生著述約四百余卷現存主要者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經行愿品疏〕十卷等。
澄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公元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二十一歲受具足戒后到處參學于戒律、天臺、華嚴、南北禪法無不鉆研而歸心于華嚴以中興華嚴宗為己任為華嚴宗四祖。他吸收了天臺和禪宗的思想致力推動禪教一致的思想對中唐以后的佛教影響頗深。弟子有一百余人聞名的有宗密、僧睿、法寶等。賜號「清涼國師」。著作弘富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