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嗣庭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查嗣庭是清初因文字獄而獲罪者之一。所謂「文字獄」乃極權統治者為了防止和鎮壓人民的反抗對知識分子在文字上苛求挑剔、吹毛求疵所構成的冤獄。由于滿清系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國為了鞏固自身政權樹立君主專制威權因而對漢人猜忌不已嚴加防范凡詩文、著作、奏章、言論認為有謀反、大逆之處即行治罪諸如逮捕、審問、抄家、坐牢、充軍、斬首、凌遲處死甚至剖棺戮屍;而且一人得罪株連極廣。故清代的文字獄遠較歷代為甚;據統計在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統治中共發生了一百六十余起的文字獄主要集中在順治(七次)、康熙(十二次)、雍正(十七次)、乾隆(一百三十多次)時期。這時期的文字獄又可分為三個階段:順治、康熙是第一階段對象為明末遺臣主要在消除反清復明的思想;雍正是第二階段對象為朝臣官吏主要在鞏固皇權;乾隆是第三階段對象擴大到民間百姓主要在實行思想控制。而發生在雍正年間的查嗣庭一案即是為了瓦解臣下的朋黨消除對皇權的威脅而興起的。 查嗣庭浙江海寧人字橫浦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雍正即位后經隆科多薦舉為禮部左侍郎。隆科多原為漢人本姓佟因姻親之故入滿州鑲黃旗在雍正爭奪皇位時功勞最大。雍正登基之后任命他為總理事務大臣但不久又對其猜忌認為他「貪詐負恩攬權樹黨擅作威福」;為了打擊隆科多的勢力便以查嗣庭案為手段進行整肅。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出為江西考官試題有「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維民所止」等由于當時正實行保舉雍正認為前者乃「心懷怨望、譏刺時事」而后者更是「取雍正字去其首誹謗大逆」于是下旨搜檢其寓所尋獲兩冊日記并聲稱當中有「訕謗文字」且「怨誹捏造之語甚多」乃在九月交三法司治罪。雍正五年五月審判終結當時查嗣庭已病死獄中卻仍下旨戮屍梟首;長子沄監斬候秋后處決其余諸子長椿、大梁、克瓚流放三千里;其兄慎行父子釋放回籍、嗣瑮父子從寬免死流放三千里。由于此案的發生使隆科多的勢力大受削減同時也加重了他的罪名在被「永遠禁錮」之后不久即卒于雍正六年。 此外因浙江出了查嗣庭雍正認為浙江風俗澆薄故特別設置了「觀風整俗吏」并以「查嗣庭玷辱科名停浙江八鄉會試」。又因查嗣庭系科舉出身雍正為此特下諭旨聲言開科取士本欲為國家網羅天下英才如今卻變成了某些奸人做為扶植黨羽的淵藪必須嚴加整飭于是加強了對科舉朋黨的打擊。查嗣庭一案是清代文字獄的轉捩點從此之后滿清王朝便以文字獄作為加強皇權、鞏固政體的有力武器了。 清代的文字獄摧折了士子的人格、拑制了人民的心智、阻礙了學術的發展是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文明數百年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教育史上極為值得重視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