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檔案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主要是指文書檔案是一種以紙張作為載體的檔案現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雖然目前出現了膠片和磁帶等形式的檔案但由于諸多原因紙質檔案仍占多數如保存備查的命令、報告、決議、會議記錄、總結、章程條例、外交條約、統計報表、公文、圖紙、信札、戶籍、帳冊、契約、證書、書稿、日記、家譜的原本和原稿為了便于使用和檢查仍要寫在紙張上面。 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對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也是對世界檔案事業的重大貢獻。早在西漢時期就有絮棉絲制成的絮紙和用麻類纖維為原料的壩橋紙。公元105年蔡倫用麻頭、破布、樹皮、廢魚網制成新型紙--「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的蔡倫紙為人類提供了廉價的書寫材料。使文書、檔案和其他文獻載體、記錄方式逐漸發生了空前的大變革。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紙質檔案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一座西漢墓中出土的公元前179至公元前150年間的紙質地圖殘片。東漢時期開始用紙書寫文件魏晉(公元4世紀)以后紙質文件逐漸增多但官府文件仍以簡牘為主。公元403年底桓玄代晉自立下令公文全部用紙書寫從此紙質檔案大量產生。據記載公元220-589年當歐洲人認為自己找到最好書寫材料的羊皮紙時中國在各個領域已普遍使用了紙張并且從3世紀左右造紙術開始傳到越南和朝鮮此后在5世紀傳入日本。公元7世紀傳入印度公元8世紀后經阿拉伯國家傳到埃及公元12世紀中葉傳入歐洲、美洲各國乃至全世界促進了世界檔案事業的發展。紙張的使用導致了檔案文件數量的急劇增加。例如:使用紙張之前羅馬教皇在1243至1245年的11年間每天平均形成檔案730件使用紙張以后的1294至1303年9年間每天平均產生50000件增加了60多倍。又如法國國王在造紙術傳入的初期平均每天產生檔案7件100年后增加到平均每天40多件。 紙張的使用促進了檔案工作的變化由于檔案數量的增加使得檔案保存地點的固定化。紙質檔案的使用為檔案的整理、保管和統計提供了方便。目前聲像檔案和機讀檔案在全部檔案中所占的比重已有顯著增長但是它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排擠掉紙質文字檔案因為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例如法律效力和憑證作用問題保密問題以及便于使用問題等。監于紙質檔案的優點甚多因此它在世界各國的檔案館的總藏中仍占很大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