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諍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諫諍見于[孝經]第十五章[諫諍章]文字是:「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 又焉得為孝乎!』」 這段話是在曾子聽完了孔子所闡述的慈愛、恭敬、安親與揚名等孝道中的幾項基本道理后又問孔子為人子女者若一直順從父母的話語能不能算是孝道?孔子聽了立刻連說「這是什么話!」也就是認為曾子的意思是大錯而錯的。于是說明:無論是天子、諸侯、大夫、士或普通人都需要有能在旁諫諍的人才不致陷于不義之地。為人子者若只是一味地曲從父母并不是真正的孝而是當父母有不對之處時必須提出自己的諫言勸父母改正錯誤才是真正的孝。 不過為人子者在對父母提出諫諍時態度和言辭應該有特別注意之處。[論語.里仁篇]有:「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 勞而不怨。」[禮記.內則]有:「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父母和子女有長幼之別父母有過錯時為人子女者在勸諫時仍應保持態度和婉;言辭謙遜以免傷害父母的尊嚴也避免失去子女應有的禮貌。如果父母不接受自己的意見子女也不應因此而產生怨懟可以等待適當的時機再進諫言以求父母能夠接納這是在勸諫父母時所應特別注意的。
諫諍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直言規勸在上位的人。《三國志.卷一四.魏書.劉放傳》:「然時因群臣諫諍扶贊其義并時密陳損益不專導諛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