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取向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價值取向是一組相關的價值所形成的體系具有一些相互關聯的原則或標準藉以決定個人或社會所偏愛的行為模式、生活目標或解決問題的傾向。因其為相關價值的組合故不僅與價值的觀念相同具有認知的、情感的與意向的成分同時顯示某項價值的相對重要性并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例如時間取向中包含過去時間取向、現在時間取向與未來時間取向每一社會及其成員所偏愛的程度不同因而可能比較重視當前問題的解決(現在時間取向)或比較強調未來幸福的追求(未來時間取向)但三種時間取向并存于同一社會中只是所受喜愛的程度不同而已。 自一九五零年代功能論者倡導價值取向的概念之后有關的理論與研究逐漸增加。不僅從邏輯上分析某一社會或團體的價值取向的內涵且從實證的資料中比較可能影響價值取向的有關因素。就前者而言柯恩(M.L. Kohn)曾分析某些社會階級所特有的價值取向;帕森斯(T. Parsons)探討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的不同;克魯孔(F. Kluckhohn)的理論甚至涉及所有人類社會所普遍面臨的問題與價值取向;而羅可其(M. Rokeach)廣被引用的價值問卷(value survey)雖未采用價值取向的概念但其所謂價值體系(value system)的意義與價值取向并無太大的不同。就后者而言則除文化與階級的不同顯然與價值取向具有密切的關系外性別、職業與地區等因素與價值取向的關系亦廣受研究者的重視。但就教育學者而言價值取向的研究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不論學生本身或其父母所擁有的價值取向均與學生的學業成就具有密切的關系此種關系的存在被視為不同家庭背景所以能影響子女教育成就的一項重要原因。 隨著社會的日趨開放與多元化多元價值的觀念普遍流行價值取向的研究別具一番深遠的意義。因為價值取向的不同不僅形成不同的行為模式與生活目標而且影響其對教育的態度。而學校所強調或傳遞的通常為傳統的價值取向或大多數人所擁有的價值觀念(亦即所謂的優勢價值dominant values)對于日漸增多的其他價值取向或少數人所擁有的價值觀念則可能被相對的忽視甚至排斥。其所造成的不公平固然值得大家注意可能衍生的文化沖突或價值沖突尤其不能等閑視之。如何協調不同的價值取向與培養尊重不同的價值觀進而消弭社會與校園中的紛擾實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嚴肅思考的重要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