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灌輸」一詞通常指教師在教導某一個特定教條(doctrine)或信念(belief)時不讓學生有機會作其他教條、信仰與教導內容的比較批判。灌輸的目的是在使學習者的心智固著于某些特定之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及宗教的教條上而完全排除其他可能與其相左的看法。雖然有些學者認為灌輸有惡性的與價值中立的兩種用法前者是反教育的而后者則至少是教育上所可以容忍的。但事實上「灌輸」一詞常有意地被用作惡性的注入獨斷教條或悖理的價值信念其背后常有某些非教育性的意識型態(ideology)存在而非僅止于中性或良性的事實注入是以在教育過程中特別是道德教育方面應嚴格避免灌輸方法的使用。 「灌輸」一詞與「教育」一樣都是屬于「復合的概念」(a complex concept)都是可以再加細分的概念;也都是一個「工作-成效的概念」(a task-achievement concept)兩者都有其工作活動歷程亦有其成效目的可予預期:此外它們也是涵蘊著多樣態的歷程(a polymorphous process)。因此灌輸與教學的概念中有部分交集重疊的地帶例如背誦、傳授、指導、訓練、講演、示范甚至于討論。至于兩者不交集的地帶而為灌輸所獨有并為其核心概念者如宣傳、撒謊、欺騙、催眠、恐嚇、洗腦、威脅等。由于灌輸與教學的概念上似乎存有某些交集地帶因此易讓人覺得有中立意義的灌輸存在。但從灌輸的核心概念來看灌輸與教學至少有下列三個分別:(1)從邏輯認知的觀點來看:教學的目的是在認知亦即其結果是「知識」的獲得絕不非是是非真假倒錯。但灌輸的目的則往往是有意甚至惡意地塑造一種似是而非的「信念」或「意識型態」使人盲從或頑強地信仰這些似是而非的假知識。又教學的過程也是合于認知的、理性的是一種追根究柢的開放性討論重視思想方法的啟示而又不忽視真正的知識材料。但灌輸的歷程則是不合認知的甚至是一種宣傳欺騙或洗腦的過程為了禁錮人心于某一特定的信念只問目的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2)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教學應是合于身心發展次序的教學往往必須注意學習者的合自愿佳(voluntariness)亦即適合其身心需要及興趣的學習歷程是一種自動自發的歷程。但是灌輸卻往往不顧身心發展的歷程而徒作一種強迫或強制性的學習師生兩者的內心意向常背道而馳(3)從倫理學的觀點來看:教學或教育的歷程不能是反理性的或悖離道德的至于灌輸的歷程則因教師存心要在學習者的幼稚心靈上硬塞以一種似是而非的信念題材是以其手段或方式往往不是可欲的(desirable)而成為一種道德地可非議(morally objectionable)的歷程。 基于前述與教學概念的比較灌輸的涵義可以從動機、方法、材料及結果等角度進行綜合的衡量歐陽教曾列舉灌輸的規準如下:(1)動機邪曲:灌輸者常有不可告人的動機存心不良而又付諸行動故意窒礙學習者心靈的自由發展使其禁錮于邪曲的意識型態無法自拔。(2)方法獨斷:灌輸者有了邪曲的動機就得藉邪曲的方法來進行灌輸活動其方式常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且通常是獨斷的。除了灌輸特有的方式外它也可采用背誦、注入、訓練、講演與問答等看似良性的方式進行灌輸但其討論題材與結論則往往不會超越灌輸者預先法設定的獨斷教條范圍。(3)內容悖理:有了獨斷的灌輸方式還得配合悖理的材料內容如此灌輸的惡性效果才不易動搖。因為光有惡性的方法而無惡性的內容或光有惡性的內容而無惡性的方法都無法貫徹灌輸的惡性。(4)效果閉塞:由于灌輸者邪曲的動機采用獨斷的方法與悖理的內容因此對于較幼弱的心靈(如青少年)來說都較無法抗拒也較易達成惡性的灌輸效果。簡言之一個灌輸者先存心不良而采取行動采用獨斷的方法與悖理的內容進行灌輸的活動以期達成禁錮心靈的灌輸效果這一系列的活動就是灌輸。 總之灌輸與教育或教學不能混為一談。對一個教育者來說他應該盡量避免將灌輸運用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不可以心存進行獨斷閉塞的灌輸目的外也不能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強迫強制學生接受某一個特定價值觀與信念的灌輸方式即使他并不心存惡意。尤其是在進行道德教學時更應避免悖理的道德灌輸而應代以合理的道德指導如此才能合乎教育的真正規準。
灌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將思想觀念灌注給他人。 【造句】從小父母就灌輸我們勤儉刻苦的觀念希望我們能知福惜福。
灌輸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灌注輸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將思想觀念灌注給他人。如:「從小父母即將勤儉刻苦的美德灌輸給我們。」也稱為「灌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