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科舉指設科目取士;始于隋廢于清末。 據〔通典·選舉〕載:「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在此之前漢取士行鄉舉里選之法;魏晉以后行九品中正制惟其弊已現故改行科舉。科舉之科目、時間、程序、方式、資格、防禁及影響等如后: 科舉之科目:隋惟設進士科。唐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科;開元后進士科得人為盛最受重視。宋初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傳、三禮、學究、明經、明法等科;神宗后諸科與明經廢罷獨存進士。明、清因之。 科舉開科之時間:宋真宗以前或歲舉或間歲舉真宗始定三年一貢舉。 科舉之程序:唐切分解試與吏部試兩道;玄宗后改為解試與禮部試(省試)兩道如欲注官則須再經吏部試。宋初改為解試、禮部試(即省試)及殿試(御試)三道殿試中第者直接授官免吏部試。此后遂為定制。明清因之程序不變但名稱改為鄉試、會試及廷試。考試之日期秋天解試冬集禮部春初禮部試然后殿試。 科舉之方式:唐進士以試詩賦為主明經及諸科則試帖經、墨義。宋初承唐制后有試經義、詩賦之爭;神宗罷諸科后試進士主要包括經義、詩賦、策、論。明、清仿宋制專以八股取士以經義為主兼試策、論。 科舉之主司:唐玄宗以前系由尚書省吏部考功員外郎主之;后改禮部侍郎主之遂為定制。 應舉之資格:雖科舉免除鄉里舉薦士子可以投牒自薦但其資格仍有限制隋規定工商之家不得應試;唐因之。宋更規定有大逆人緦麻以上親及諸不孝不悌、隱匿工商異類、僧道歸俗、匿服、犯刑、冒名之徒均禁之。元規定倡優之家及患廢疾、若犯十惡奸盜之人不許應試。至明罷閑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俱不許入試;惟商人子弟之禁已弛。清因明制倡優、隸皁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不得與試;而對商人子弟另定有商籍。唐、宋之禁至此盡除。 科舉之防禁:唐行科舉后弊端漸現;廢公卷禁公薦、封彌、謄錄、飅廳、別頭等防禁措施均始于宋。 科舉之影響:科舉之得失互見。在正面一是有助于打破魏晉以來門第政冶二是使布衣平民有向上流動之機會;負面一是使士子思想受箝制二是使學問流于空疏無用三是使士子養成夤緣奔走惡習四是使正常學校教育淪為科舉附庸。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八月甲辰守詔廢科舉行之千余年之科舉制度始告終。唯民國以后所實施之公務人員考試制度仍承襲科舉之余緒。另英國亦仿科舉而建立其文官考試制度。
科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科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選官吏的制度因分為許多科目來拔舉人才故稱為「科舉」。隋廢九品中正制改置進士等科;唐時科目增至五十余。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試士仍沿用科舉的稱呼。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始明令廢止。 【造句】舊時科舉是平民晉升宦途的唯一途徑。
科舉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選官吏的制度。隋廢九品中正制改置進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余故稱為「科舉」。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試士亦沿用科舉之稱。至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始明令廢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