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教育Wiki編版
1:柏拉圖(427~347 B.C.)為希臘三哲之一。出生于雅典貴族家庭母親為希臘聞名立法者梭倫(Solon)的后裔。柏拉圖被視為希臘觀念主義哲學思想的創始者。在教育著作上有二本聞名的佳作其一為〔理想國〕(Republic);其二為〔法律〕(Laws)。〔理想國〕為柏拉圖年輕時的著作以豐富的想像力憧憬著一個沒有自私自利的美好社會。在這個烏托邦里人們各依其能力的發揮而促使社會正義得以實現。教育在〔理想國〕里擔負一個人能力監別和篩選的功能。在〔法律〕一書中柏拉圖由于晚年生活經驗的累積認識到人的現實性而冀望于合理法則的制訂以促進社會的發展。柏拉圖相信人的觀念是先天性的。人們所具有的觀念在人們與外界事物有所接觸時原先存在于心靈中的觀念就會被喚醒而復蘇過來。人們經由感官作用所認識的外界事物并不是原本的、真正的事物而是這些事物的外貌。觀念是普遍、真實、永恒的存有。人們不能用感官去認識觀念;必須用理性才能認識到抽象的觀念。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個實現了正義的國家。從個人來說正義的實現就是個人的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展現;從社會來說正義的實現就是組成社會的三類階級皆能各得其位的意思。柏拉圖以為社會是由三種階級組成:其一是以理智主宰其行動的哲人王亦即政治家、立法者、管理政府的高級行政人員;其二是以意志主導其行動的國家衛士成治安維護人員;其三是以欲求為其行為指引的一般社會大眾他們提供人民生活所需的各項物質。這三種社會階級不是由個人的出身、家庭財富來決定的而是由人人皆應受的教育來決定的。柏拉圖相信社會中的各分子如若皆能盡其所長則社會的正義便可實現了。 柏拉圖認為教育歷程乃是個人理性的發展。教育使得一個幼兒從蒙蔽的心靈到一個具有睿智成熟的哲人王。教育的社會功能即在選擇適當的人才接受適性的教育然后再分配至適當的工作崗位。不分男女兒童均應接受教育顯示了柏拉圖是有普及教育的觀點。六歲以前兒童接受養護為主的教育聽故事、神話學韻母及說話。六歲至十八歲學音樂、舞蹈、詩歌、讀、寫、算。十八歲至二十歲學習軍事技能。經過測驗挑選不合再教育者則從事百工服務社會;合于再進一步接受教育者則學習算術、幾何、天文等學科。三十五歲時再經測驗挑選不合再教育者則從事保國衛家的工作;合于再進一步接受教育者則學習形上學、哲學、辯證法。三十五歲至五十歲的十五年當中從事實際的政務活動以增加閱歷經歷鍛鏈以期能洞察變易現象之后的不變的原理與原則。經由長期的教育歷經多次的考驗人的才能因而發現因而予以適宜的發展。教育人才為社會服務顯然是柏拉圖教育的一項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