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氣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志氣見于〔孟子·公孫丑上〕記載孟子與弟子公孫丑的對話。公孫丑問:「敢問夫子之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孟子回答:「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公孫丑覺得孟子的話前后矛盾所以又問:「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孟子說:「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公孫丑問:「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在這段話之前公孫丑問到孟子能否位居高官、承擔重任而絲毫不動心?孟子說他四十歲就不動心了還說其實要做到不動心并不難舉出告子比他更早就不動心的事實。于是公孫丑就請教孟子和告子對于「不動心」的看法有何差別?孟子回答:「告子認為一個人所說的話如果于理不通就應該舍棄他的話不必再費心思考他存心的好壞;反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如果心有所不安就要極力克制心念而不要求助于意氣的作用。」孟子認為告子的說法不盡完善因為這樣做雖然可以不動心卻未免有些意氣用事對于那些行于心有所不安的要極力克制不要牽動出氣的作用這倒還說得過去;但是如果一聽見別人的話不合情理不問存心好壞就一律抹煞那就辜負對方的好心是行不通的。 孟子進而闡釋人心念的趨向是「志」充滿形體的叫做「氣」。志如統帥朝向那里如徒卒般的氣就跟到那里換句話說志是引導氣的氣是隨從志而動的所以氣隨著志而變化。 當「志」專一不貳、堅定明確的時候「氣」一定隨著它那么人生會往正軌中運行;反之如果 「志」無定向「氣」就會顛倒錯亂反回來又牽動擾亂「志」將使人的行為脫軌失節失去原來應有的法度與規矩。所以必須時時把持住志才能讓氣處在平順的狀態也是「不動心」的要訣。 因為「志」是心之所向的我國儒家向來主張志之確立可以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方向所以教人先立志孔子更要人「志于道」、「志于仁」可見「立志」能導引人生走向正確的方向。通常將志氣二字連用可以解釋為志向也可解釋為志向氣節后一個解釋和孟子所說的志氣本意相合只是氣節又引申出道德涵義。
志氣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骨氣、節操。 【造句】他雖窮居陋巷卻很有志氣從不向人搖尾乞憐。 2:奮發、上進的決心與勇氣。 【造句】他從小就很有志氣一心要做個懸壺濟世的醫生。
志氣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上進的決心與勇氣。《禮記.孔子閑居》:「志氣塞乎天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曉得沒甚長筵廣席要做好官也沒干都把那志氣灰了。」骨氣、節操。如:「他雖窮居陋巷卻很有志氣從不向人搖尾乞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