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君子以儒家孔子之道德思想而言是以成為理想中完美人格為最高目的此完美人格中包括宏偉且正確的知識和道德。孔子立言謙退鼓勵人致力學行以求完美因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篇〕)。并在〔論語〕中常常指陳君子的優點。 君子又為階級名稱泛指為政之士大夫因古代堪為士大夫者都以學行見長者充任有為人典范的條件。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顏淵篇〕)。君子之理想人格是:「仁者不憂如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篇〕)是說君子要具備仁、知、勇三德。知者明事物之條理辨是非之標準去取有方善惡有別故不惑;仁者克己愛人樂天知命故不憂;勇者見義以赴不避危難故不懼。仁以立身知以明理勇以行事有始有終由內及外〔中庸〕內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孔子又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篇〕)質是實質「存于內的本質文是文采是見于外的風華二者不可偏勝質勝則比較鄙野粗略而缺乏文采;文勝則只有外表華而不實二者調和然后才可為君子。 典籍中出現「君子」的很多如;〔禮記·曲禮〕載:「博聞疆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論語·學而篇〕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均是以才德為衡量君子的標準。 「君子」二字含義甚廣;通常以智德兼備的人為君子如〔論語·學而篇〕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衛靈公篇〕載:「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學而篇〕又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憲問篇〕載:「君子恥其言而過于行。」〔論語·里仁篇〕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季氏篇〕載:「孔子曰:『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又載:「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子張篇〕載:「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對于君子所應具備的條件言之極詳。 又〔孟子·離婁篇〕載:「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盡心篇〕載:「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篇〕載:「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對于君子所應具備的條件與〔論語〕大同小異。 總之孔子與孟子都勉人為君子以為達到圣人的階梯;而圣人則為孔孟教育的終極目標。
君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才德出眾的人。 【造句】君子風度、大雅君子
君子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在位者或君王。《易經.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禮記.曲禮上》:「故君子式黃發。」唐.孔穎達.正義:「君子謂人君也。」才德出眾的人。《論語.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稱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詩經.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