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活動」一詞通常指一個物體處于改變中的狀態有時表示改變位置或運動常用于一切有機體活動的過程。基本上活動的意義包括下列三類:(1)物理的活動(physical activity):指一個物體在外在世界中的運動或運作的情形; (2)心理活動(mental activity):指有心理生命(mental life)之物的可以直接觀察或證實的過程; (3)自我活動(self-activity):指一指物體自行運動或稱為「自我」(self)之存有(being)的活動。 在不同的領域或學科中活動有不同的意義。在生理學方面「活動」常指肌肉的收縮運動或活細胞(living cell)不斷進行的過程。在心理學方面「活動」或指「意識」(consciousness)或指「意志」。前者指「心智活動」(mental activity)后者指意識的動態面(dynamic side)。在教育方面「活動」一詞尤為重要。由于許多學者均認為人類的心智生活除了包括被動的容受性(receptivity)外尚包括主動的、動態的自我活動因此活動常指完成一項目標所產生的一連串改變。教育中的活動與漫無目的或被動的吸納不同必須有一種目的意識和個人的主動性在內是故教育研究的文獻中常以「自我活動」出現。又活動在教育中亦常視為一種學習的型式。在學習活動中由于學習目標是兒童所希望的(desirable)所以兒童可以由主動探究(investigation)與實際經驗(experience)的方式從事學習。 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對于范疇的分類中「活動」是與「實體」(substance)及「性質」相對的觀念也稱「行動」與「被動的狀態」(passive state)有別。由于亞里斯多德重視純粹的自我活動在其影響下后來許多學者均將純粹活動(pure activity)視同純粹理性(pure reason)注重抽象的活動并認為心靈的及邏輯智能的訓練才是高層次的活動與身體或欲望有關者則為低層次的活動。 此項觀點影響到中世紀的經院主義(scholasticism)主張沉思活動優于實際生活活動;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時代也倡勞心的人文主義。 十八世紀自然主義(naturalism)的教育主張使得兒童的身體活動日益受到重視。透過實物教學與感官的運用可以發展出兒童的思考、觀察及吸取知識的能力即重視兒童的活動。二十世紀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及兒童本位教育(children-centered education)思潮都提倡「活動學習法」(activity methods)重視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在活動學習中視課程為由活動與經驗的組合以心智活動及身體活動都是通向知識與理解的途徑。 活動在教育中不僅限于個體在位置或狀態的改變對于人類來說真正的活動包括人類所具有的「主體性」及「目的性」任何身體或心智活動都是教育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活動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為某種目的而采取的行動。 【造句】聯誼活動、競選活動、社團活動 2:運動。 【造句】他每天早晨都會到公園里活動筋骨。
活動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運動。如:「他每天早晨到公園里活動活動筋骨。」為某種目的而采取的行動。如:「聯誼活動」。《民國演義.第一二五回》:「吾對于任何方面、任何性質之政潮絕不愿參與活動。」動搖、不穩固。《紅樓夢.第六回》:「聽此一話心下便有些活動起來。」靈活、活潑。《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人見劉官人手腳活動便拔步出房。」經濟寬裕。《醒世恒言.卷五.大樹坡義虎送親》:「因見韋家父子本分手頭活動況又鄰居一夫一妻遂就了這頭親事。」指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系。《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錢小隙造奇冤》:「那楊氏年三十六歲貌頗不丑也肯與人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