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羞恥是指一種自覺有過錯、缺失或無能、卑下時引發的痛苦情緒基本上是產生在人我關系之間。當自我意識到與別人或已有的規范相較自身的外表、言行、出身不如人;或個人表現不合于理想乃至于自覺失去自我控制、喪失信心時皆易引發這種自以為羞恥或可恥的情緒。 在中國先哲中管子最早以「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廉恥關乎個人的品德節操無恥之徒必遭唾罵。孔子曾說「知恥近乎勇」因羞恥心必以自知有過為前提能自見己過者在孔子看來也是勇者。孟子則以羞恥之心為人四端之一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篇〕)并斷言「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可知孟子以「羞惡之心」亦即羞恥為人對原理法則認識的起點;由羞恥心出發人始能知事物之宜。而能知理識義才可算得上是「人」因此孟子乃以羞惡之心為人的本質條件。 西方哲學傳統中最早論及「羞恥」者厥為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4 B.C.)。在〔尼高邁倫理學〕(Nichomachean Ethics)第五卷中亞氏簡單地談及羞恥。羞恥并非德性或人格狀態而是一種恐懼丟臉、受責的情緒。當人覺得尷尬受辱時往往滿臉通紅此即處于羞恥的情緒之中。亞氏認為羞恥當是年輕人的專利因為年輕氣盛易犯過失有羞恥心的年輕人當受鼓勵但是年長者則不當再因情緒失當而犯過也就不當因有羞恥心而受尊敬。同時羞恥總伴隨著不當行為因而不算是美德。不過羞恥消極地可使人免于為惡也可算是有條件的善(conditionally a good thing)。 亞氏之后西方哲學家對「羞恥」概念甚少著墨唯當代分析心理學家研究甚多。分析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認為羞恥感起于人直立而行使原來隱藏的陽具暴露需要保護遮掩因而引發羞恥感。其后的分析心理學家亦多持類似看法:認為羞恥感是伴隨著成熟的自我觀念、尤其是性觀念而來。人格心理學家艾利克森(E. Erikson 1902~1979)在〔兒童與社會〕(Child and Society 1950)一書中則認為羞恥感出于兒童肛門期(anal phase)與自我控制、自律抗爭的心理機制。自律與羞恥感對立是肛門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徵。皮耶等(C. Piere & M. Singer)在〔羞恥與罪咎〕(Shame and Guilt 1953)一書中則認為羞恥感是自我與自我理想(ego ideal)間緊張沖突的反映。他認為羞恥與罪咎不同前者出于失敗后者出于惡行。李文(S. Levin)在〔羞恥與罪咎不同的后設心理論〕(Some Meta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hame and Guilt1967)一文中則以羞恥是指導性沖動的基本機制其功能在引導性沖動遠離危險防止過度性行為造成的傷害。李文此說與現象學哲學家謝勒(Max Scheler 1874~1928)的理論十分接近。謝勒認為羞恥感是對抗「自慰行為」(autoerotism)的一種心理機能使個人必須從事「利他的」(altruistic)、社會的行為。羞恥感也有助于人延宕性生活直到個人身心條件均達成熟之境。 繼謝勒之后梅洛龐蒂(M. Merleau Ponty)在〔知覺的原初性〕(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中分析道羞恥始于人對自我的客觀自覺(objective self-awareness)亦即當人能自覺到別人眼中的自我形象時羞恥感便開始萌芽。梅洛龐蒂舉例說三歲以下的孩童赤身裸體不以為恥因為他們渾然不覺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等到五、六歲時已有客觀的自我知覺因而裸露即感羞恥。沙特(Jean Paul Sartre)也認為羞恥起于人際交接之間當個人自覺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不佳、「自我」成為別人貶抑的「對象」(object)時便會引發羞恥的感覺。
羞恥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羞愧恥辱。 【造句】他因自己教子無方而感到十分羞恥。
羞恥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羞愧恥辱。漢.王充《論衡.程材》:「晝夜學問無所羞恥。」《西游記.第二四回》:「獃子對他們只是磕頭禮拜其實羞恥難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