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邂逅」一詞原有「相遇」、「會面」的意思后存在哲學家用以特別指一個人與別人或神之間的一種關系。 十九世紀上半期所盛行的「虔信論」(Hasidism 猶太教神秘論的一派)特別強調神的「內在性」(immanence)故而認為人可以與神長久的同在。受到虔信論影響的當代存在哲學家與神學家布伯(M. Buber 1878~1965)則提出了以「邂逅」為中心的哲學觀以為「邂逅」包括了人與神、人與人或人與藝術間的關系。布柏認為生命就是相遇但真正的「邂逅」是一種「我和汝」(I-Thou)的關系而不是「我和它」(I-It)的關系前者是真誠而無條件的后者則是將別人當成一種對象帶有標簽與條件。因此布柏認為所謂的「救贖」(salvation)并不在個人或群體的榮耀中得見而是在「關系」中發現。布柏相信只有在「開放的對話」而不是在「對于對方的揭露」中人類的未來才有希望。至此原先僅具有日常生活意義的「邂逅」遂具有了宗教與哲學的意義。 布爾諾(O.F. Bollnow)更進一步將「邂逅」的概念應用到教育上。布爾諾認為屬于存在哲學范疇所謂的「邂逅」應該是「存在性的邂逅」(Existential Encounter)這種邂逅是某種外在于人的「現實性」(Actuality)向人的存有最深處發問的過程;而且唯有在邂逅中人才能成為他自己。具有此等意義下的「邂逅」與在其中的人可以開展自己、豐富自己的「教育」是有部分的相通之處。 但是將「邂逅」應用至教育上時仍有其限制:第一是最狹義的「邂逅」僅指人與人之間主動參與的相會但是教育不只包括人與人間的邂逅也包括了學生與教材的邂逅;第二是邂逅本身所具有的偶然、突發的性質與教育中「計劃」的本質不合;第三是邂逅所強調的「向人的最深處存有發問」并不適合全部的教學活動尤以自然科學的教學為然。基于前述限制如何將「邂逅」作擴充性的教育方面應用時仍然保持邂逅的特性以及畫定在教育中適用于邂逅的范圍應該是值得教育研究者再加深思的問題。
邂逅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不認識的人偶然相識。 【造句】那一幕男、女主角初次邂逅在雨中的情景真感人。 2:久別的親友不期而遇。 【造句】今日在街上邂逅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同學。
邂逅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沒有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三國演義.第三七回》:「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只道聞名不能見面何圖今日邂逅高賢!」也作「解后」、「邂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