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陶庵夢錄》、《越絕書》、《吳越春秋》。 2:人名。姓施因家住苧蘿村之西而名西施亦稱西子。春秋時代(公元前770 ~公元前376)越國苧蘿人(今浙江諸暨)。魯哀公4年(公元前491 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句踐為雪前恥決定計(jì)劃復(fù)仇。欲選美女入?yún)菍m以迷惑吳王便于破吳。在苧蘿選中賣柴人的女兒西施。首先送西施去會稽東邊的土城學(xué)歌舞經(jīng)過三年嚴(yán)格的訓(xùn)練西施成為才貌兼?zhèn)涞慕^色佳人。由范蠡帶著到吳國呈獻(xiàn)給夫差。自此夫差不理朝政專寵西施。西施的舞蹈以創(chuàng)作的《響屐廊》留名于世。此舞的特色在足上所穿的木屐裙邊系小鈴在挖空的大缸上鋪上木板以木屐踏板所產(chǎn)生的共鳴聲配以小鈴發(fā)出的清脆聲兩相交錯別具效果。吳王自然更是喜愛觀賞。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5 年)越國攻打吳國終于在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 年)滅吳。夫差身亡西施之結(jié)局也成為謎。有說投水身亡;或隨范蠡隱居而去。因此后世以西施為題材的文學(xué)作品不斷。戲曲中以明梁辰漁的崑曲《浣紗記》最為膾炙人口。近人京劇名家梅蘭芳亦作《西施》。
西施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春秋越國美女。生卒年不詳。越國苧蘿(今浙江諸暨縣南)人。本為浣紗女適越王句踐為吳所敗欲獻(xiàn)美女以亂其政乃令范蠡獻(xiàn)西施吳王大悅果迷惑忘政后為 越所滅。見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也稱為「西子」、「先施」。絕色美女的代稱。《荀子.正論》:「譬之是猶以人之情為欲富貴而不欲貨也好美而惡西施也。」比喻落花。唐.李商隱〈景陽井〉詩:「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唐.韓偓〈哭花〉詩:「若是有情爭不哭夜來風(fēng)雨葬西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