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禮儀」是人類表示虔敬的形式包括儀態和動作;從原始的宗教意識表現在所敬事的神只或任何偶像中各有表示虔敬的儀式率皆以肅穆為旨;至各種宗教建立后遂各有禮敬的儀式流傳既久固定不變。至人類文化進步到形成社會制度后人與人相處也建立了互相禮敬的儀式一方面表示尊重對方;一方面促進互助合作且增加人和人間的情誼于是在宗教儀式之外又形成了社會禮儀如兩人相見時互相為禮的動作和寒暄之類積久成為風尚。 中國是把宗教禮儀之敬神轉移為敬祖再廣泛的成為敬人的最早的國家。據傳自紀元前一千余年前周公制禮是將禮制度化的開始現在猶存的〔周禮〕多是政治方面的禮儀其中在教育方面以禮教人占了極大部分;其次現存的〔儀禮〕對禮的動作儀式舉述最為詳盡;至于〔禮記〕則除了舉述多種禮儀之外并闡明禮儀的義理學者視為「禮經」流傳三千年中國遂有「禮義」之邦的稱號。從孔子以來把禮儀視為人把自己從野蠻晉升到文明的表徵也是人使自己從沒有價值的自然人轉變為有崇高人格價值的方式甚至認為人而無禮便失去了生命意義。 在西學東漸之初有人惑于西方的強盛因而唾棄中華文化禮是當時最受到詬病的一項。不過中華禮儀在開始建立時也自有其理論根據不可不知。 高明教授在〔禮學新探〕中舉出了「禮」的三種意義:「第一禮是宜乎履行的;第二禮是合乎道理的;第三禮是體乎人情的。」就禮是實踐履行說 〔說文〕本就訓「禮」為「履」;孔子曾說:「言而履之禮也。」(〔禮記·仲尼燕居〕)荀子也說:「禮者人之所履也。」(〔大略篇〕)〔禮記樂記〕中說:「禮自外作」又說:「禮也者動于外者也。」都在指出禮是外在行為的表現當然是見于行動之中的。就禮是合乎道理說孔子有「禮也者理也。」(〔仲尼燕居〕)荀子也說:「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論篇〕)我國先哲最重視道和理〔周易〕中已有天道、地道、人道之說也可延伸說有天理、地理和人理而人理就是體。就禮是體乎人情說〔禮記禮運〕中的一段話表示的最明白即:「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在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又:「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舍禮何以治之?」從這一方面說人有與生俱來的情感作用是先哲知之極稔的所以情感作用是無法避免的但若聽憑情感任意發作必致天下大亂用禮來「節情」使情感表現出來適如其分不傷害別人也表示自己的修養是禮的主要功能。〔禮記曲禮〕中說:「禮不妄說人 不辭費。」「說」同悅即依禮、不隨便取悅(討好)別人也不多說話;又說:「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踰節」簡單的說是「過分」「狎」是過于親昵因而失去敬重之意這三種表現就人情而言恐怕都是不能為別人忍受的。此外古時「儀」同「義」所以常見「禮義」連用「義」字最簡明的解釋一為「宜」(〔禮記·祭義〕:義者宜此者也。)一為「正」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中說:「義在正我不在正人。」用在和禮并用時最為貼切。 人和人交往時的禮儀并非中國所獨有世界上文化進步的民族除了宗教性質的儀式外都有社會性的禮儀如飲食時的餐桌禮儀是最普遍的一種;其次是相見時的禮儀讓路的禮儀;至于政治方面上級與下級之間兩國首領和外交使節之間更有不可少的禮儀。禮儀的本質代表人類文化的進步使人和人之間互相表示對對方的尊敬、謙讓與平和故而「有禮」代表有文化品質「無禮」表示野蠻;尊敬別人在根本上乃是出于自尊。自尊者必然尊人尊人可以避免因無禮而自取其辱;這是人在教育過程中所必須學習的。
禮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禮節的規范與儀式。 【造句】到外國旅游時要留意各地不同的禮儀以免貽笑大方。
禮儀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禮節的規范與儀式。如:「外交禮儀」。《周禮.春官.肆師》:「凡國之大事治其禮儀以佐宗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