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尺直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枉尺直尋」出于[孟子.滕文公下];是孟子弟子陳代勸諫老師委屈自己求見諸侯以行正道的話。陳代說:「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陳代因見孟子不愿意主動去求見諸侯以求展現(xiàn)自己的志向與抱負就以志書「枉尺直尋」的比喻來勸諫他希望孟子可以委屈自己前往求見諸侯如果因此獲得行道的機會理想和抱負就得以發(fā)揮。這就好像只要委屈一尺(枉尺)就可以伸張八尺(直尋八尺為一尋)一樣所受的委屈很小所能發(fā)展的卻很大這樣的屈己以伸道值得孟子試一試。但孟子卻有自己的堅持他舉出孔子以「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兩句話來稱贊齊景公的虞人(守苑囿的小吏)說有志之士時時不忘固窮守節(jié)即使死在田溝山澗也無所遺憾;有勇之人念茲在茲的就是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完全不顧個人生命的死活。孔子表揚虞人堅守「非其招不往」的志節(jié)孟子藉此表明自己也必須等到諸侯依禮延聘才肯去見的主張。 孟子指出人一旦產(chǎn)生「枉尺直尋、屈小伸大」的意念就會生出許多計謀圖利的心以圖利之心出發(fā)即使「枉尋直尺、屈少伸多」還算有利難道也可以去做嗎?是說明人必須堅持正道唯利是圖、屈服于現(xiàn)實而放棄道義是絕對不可做的事。 繼而孟子又以駕車人王良恥于阿諛射者之事再次強調(diào)自己絕不會為了順遂諸侯之意而違背正道的決心。最后并以「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矯正陳代的錯誤觀念;認為人應(yīng)當(dāng)秉持正直無私之心以矯正那些不合禮的事如果自己本身都已經(jīng)偏私不正了那又如何能正人呢? 從上所述可見孟子畢生嚴守「修禮守正、非招不往」的原則絕不會為了求富貴而歪曲正道如同朱熹在[孟子集注.卷六]所說的:「古之人寧道之不行而不輕其去就是以孟子雖在春秋戰(zhàn)國之時而進必以正以致終不得行而死也。使不恤其去就而可以行道孔孟當(dāng)先為之矣。孔孟豈不欲道之行哉?」朱熹贊揚孟子終其一生固守正道的堅持與決心;孟子雖處于天下無道、交相爭利的時代仍能堅守正道不隨波逐流、同流合污即使深盼大道能行于天下也要嚴正自持堅忍不屈行不由徑如此而得行其道才是真正的大道否則寧可保持志節(jié)仍然不失為守道之人。反之若先貶抑了自己就不能堅持道義了。
枉尺直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枉彎曲。直伸。尋古代長度單位約八尺或七尺。枉尺直尋指彎曲一尺而能伸長八尺。語本《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后比喻損失小部分以求大范圍的收獲。《后漢書.卷五九.張衡傳》:「枉尺直尋議者譏之盈欲虧志孰云非羞?」《晉書.卷九四.隱逸傳.戴逵傳》:「茍迷擬之然后動議之然后言固當(dāng)先辯其趣舍之極求其用心之本識其枉尺直尋之旨采其被褐懷玉之由。」
枉尺直尋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成語詞典版
1:修訂本參考資料:枉彎曲。直伸。尋古代長度單位約八尺或七尺。枉尺直尋指彎曲一尺而能伸長八尺。語本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后比喻損失小部分以求大范圍的收獲。后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傳:枉尺直尋議者譏之盈欲虧志孰云非羞?晉書˙卷九十四˙隱逸傳˙戴逵傳:茍迷擬之然后動議之然后言固當(dāng)先辯其趣舍之極求其用心之本識其枉尺直尋之旨采其被褐懷玉之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