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譜牒指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譜。通常稱家譜、族譜。它的名稱和種類很多如宗譜、家乘、支譜、世譜、世系錄、通譜、總譜、會譜等。譜牒起源很早在原始氏族社會中以血綠親屬關系結合在一起成為社會組織的基本聚居單位即氏族公社。氏族成員出自一個祖先他們因為血緣親屬關系居住在同一地區內因而出現許多的家族、氏族村落。每一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稱和徽號其目的在于保存和流傳具有這一名稱、徽號的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世系以便區別于其他世族。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確立了王位世襲制。〔史記.夏本紀〕記述了夏朝世系自禹至桀14世17帝。據〔殷虛卜辭綜述〕商代「表譜刻辭」有干支表、祀譜、家譜。兩漢時期編修譜牒之風頗為盛行。漢司馬遷以先秦譜牒作為寫作〔史記〕的重要依據。魏晉南北朝時期以族望門第為重鄭樵〔通志.氏族略〕云:「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隋唐時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開始以才選人推行科舉制度任官不再以譜牒作為依據譜牒的作用漸趨下降。唐代的譜姓之學史官撰述的較多其中又以族姓為主也有專論家史的。自宋以后地方大姓之族譜較之前代發生重大變化。官府不再組織修撰譜牒也不再作為重要檔案文獻鄭重保管(皇族玉牒除外)。譜牒作為家族檔案分散保存于地方大姓之祠堂或私人手中。士大夫及學者十分重視譜牒鄭樵〔通志〕十二略首著〔氏族略〕對譜牒之學推源序流又把譜系細分為帝系、皇族、總譜、韻譜、郡譜、家譜6種。同時地方名族大姓盛行修譜之風形式和內容也有變化和發展。由于兵燹、火災等原因元明時期之譜牒今已不多見。現存譜牒以清代民國為多約40000多種。較為完整的族譜包括族規、族約、族產、譜系、傳記、族人著述以及人口遷徙、氏族繁衍等有詳有略可以彌補正史和方志之不足故具較大史料價值。
譜牒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記述氏族世系的書。《史記.卷一三零.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也稱為「譜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