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褙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裱褙」是為欣賞或保存、收藏畫作之便為書畫做修護的技術與藝術。 裱褙也稱作裝裱、裝池、裝潢、裝治、裝背、裝禠。裱或作「表」褙即是背在是裱褙書畫時必定糊兩層有畫的一面向外稱為裱以素紙托于畫的背面為褙所以此種技術稱作裱褙。又因在書畫的邊緣鑲飾綾錦使書畫本身如同被綾錦所圈圍的水池所以又稱作裝池或裝潢(潢即是水池之意)。裱褙技術的好壞、綾絹的色彩、材料的選擇、形式的搭配都直接影響作品表達的效果。好的裱褙不但能為作品修補損傷且能增添藝術效果;若技術不佳非但不能烘托作品精神更可能損害作品。故裝裱技術也成為書畫家相當重視的一個作品完成的過程。歷代也曾出現不少裝裱專著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有「論裝背褾軸」一篇明代周嘉胄的〔裝潢志〕及清代周二學的 〔賞延素心錄〕。 依據〔歷代名畫記〕晉代之前的裝裱技術尚不佳至五代宋時范曄始能裝裱。北宋以來隨著畫院的建立及皇室對書畫收藏的關注裝裱技術日益臻進北宋時代已出現裝裱較佳之手卷、立軸。 裱褙的形式可分為冊頁、手卷、立軸三種。冊頁是一個或多個對幅裱成一個摺子或一本書冊;手卷多半是將橫幅長畫首尾加上桿、軸適合攤在桌面上兩手一面卷一面欣賞;立軸則是將直幅的畫上下加上軸適合掛在墻上觀賞。由于元、明以來文人喜于畫幅上題跋裝裱時必須加入許多附屬部分而使冊頁、手卷、立軸的裱褙形式有了更復雜的變化。
裱褙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用紙、布或絲織品為襯底將書畫等黏糊起來以便于收藏或展示。以書畫向外稱為「裱」做襯底的托背稱為「褙」。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三.鋪席》:「朝天門里大石版朱家裱褙鋪?!埂毒┍就ㄋ仔≌f.碾玉觀音》:「只聽得橋下裱褙鋪里一個人叫道:『我兒出來見郡王!』」也作「背褾」、「表背」、「裱背」、「裱背」、「褾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