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八股文又稱制義或制藝;制義專從四書中出題所以又稱四書文或四書義。八股文之得名以股有兩腿之一的意思四部分共八股故稱八股文。八股文為明、清兩代士子參加科考必須學習的一種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的段落組成。破題規定文章由兩句點明題意以下之承題、起講皆有形式上的規定而后四部分各由兩股互相排比對偶的散體議論文句組成。 八股文原不是一種故意創立的文體可遠溯于唐、宋而定型則在明中葉成化年間(1465~1487)。最初北宋王安石廢詩賦而取其〔三經新義〕為一家之言雖箝制思想但文體尚是自由的散文形式。南宋時經義已形成格律有破題、接題、不講、大講、余意、結尾等固定段落具有八股文之雛型。明初頒布〔科舉成式〕規定鄉試、會試各考三場首場考經義包括四書義三篇各二百字以上五經義四篇各三百字以上;第二場考論一篇三百字以上判詞五條詔、誥、表三種文體中考選一篇;最后一場考經史策五篇。由于考卷數量及內容皆非常龐大考試官無法在短期內逐一評閱因此形成考試官只評閱首場四書義之八股文的積習甚至于在一篇八股文中只讀破題即評高下形成學子只習八股文而八股文又特重破題的流習。 由于明、清數百年之八股文考題皆出自四書范圍狹隘題目早晚被擬題猜盡因此出題者也極盡新奇曲折之能事;南宋起即有所謂「搭截題」出現至于明、清則尤甚系將四書內容不相干的字句相聯為句或將完整的句子從中截取片斷為題牽就題目的八股文內容往往也拼湊、截取毫無真意理路可言。又明、清八股文崇尚所謂「求實尚正」古板文風旁徵博引、綺麗華美的文辭反視為不合體例甚至規定不可引原經文之上、下文否則就是犯了「犯上」或「犯下」的禁忌因此八股文內容愈流于空疏。 由于明、清兩代士子只須熟稔八股文之形式及四書之內容即可參加科考晉身功名因此投機之風漸起所謂的「程墨」、「房稿」等范文大為盛行而真正的經史古籍反而束之高閣乏人問津形成一般士子不識時務亦不好古敏求的卑陋學風。故而明、清兩代在文化學術上有成就之人不是絕意仕進就是舍棄了八股文這種求取功名的「敲門磚」而從事實學研究。 八股文雖在明、清兩代盛極一時但并不用唐、宋的詩賦論策具有文學價值或對時務有其實感受而成之諍言因此在清末廢除科舉后八股文也煙消云散未留下任何值得傳誦之不朽文章只落得箝制人心之千古惡名。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簡編版
1:比喻內容空洞、死板的文章。 【造句】文章寫作要有創意別老作那些人云亦云了無新意的八股文。 2: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時所規定的應考文體。文章結構分為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后比、大結八部分全文對格式、體裁、用語、字數有嚴格規定。其體制源于宋、元的經義。明成化以后漸成定式清光緒末年廢除。 【造句】《紅樓夢》中寫賈寶玉喜歡詩詞最討厭呆板的八股文。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典修訂版
1:文體名。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時規定的應考文體。其體制源于宋、元的經義。最初八股考試命題采用經書中人倫治道之言應試者據以敷陳經義有若代圣賢立言稱為「制義」。元仁宗以四書命題限用朱子集注明、清時科舉考試亦多取四書中的語句命題故稱為「四書文」。明成化以后漸成定式清光緒末年廢除。文章結構可分為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后比、大結八部分全文對格式、體裁、用語、字數有嚴格規定。也稱為「八比文」、「制藝」、「時藝」、「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