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是什么意思詞義解釋來源:辭書
1:中國古代帝、后、貴族、高官、士大夫死后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跡給予稱號稱為諡號。而這種制度則名為諡法。如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這些都是諡號。 諡法的起源很早〔史記正義.周書諡法解〕云:「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建功于牧野終將葬仍制諡遂敘諡法。」〔抱樸子〕亦有「諡始于周」的說法這是較早的諡法記載。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廢除諡法制度〔史記.秦始皇本紀〕云:「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秦始皇擔心死后不得佳評故有此舉。漢朝時則恢復諡法且沿用到清代為止。 諡號的用字是有特定解釋規定嚴格即按其一生所作所為大抵分為褒獎、貶斥、憐憫3類后世亦有稱之為上諡、中諡、下諡者。唐王彥威云:「古之圣王立諡法之意所以彰善惡、垂勸戒使一字之褒寵通紱冕之賜片言之貶辱過市期之刑此邦家之禮典向階下勸懲之大柄也。」諡號是有彰善懲惡的作用。如「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這是善諡;「殺戮無辜曰厲」、「好樂怠政曰荒」這是惡諡;至于「中年早夭曰悼」、「未家短折曰殤」則是表示同情的諡號。 古代的諡法有王朝諡說和私論兩大類。其中王朝賜諡最為重要其對象包含帝王、后妃、百官和其他人。皇帝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定在繼位皇帝參與下由最尊大臣在圜丘祭天儀式上稱天給諡。皇帝諡號本僅1字或2字唐朝開始為顯其特殊地位諡號開始加長如唐宣宗諡號18字、宋神宗20字、清高宗23字。故唐以前史書上慣稱帝王諡號唐以后則改稱廟號。 歷朝給諡以文武百官居多。得諡的官員須有一定的資格漢朝規定生為列侯;唐朝則規定三品以上職事官直至清末都如此。大臣的諡號一般不能與前代皇帝或自己父祖的名字相同此為避廟諱或家諱但不避本人名諱。 私諡在春秋末年已經出現宋代發展到鼎盛時期一直沿襲至今。私諡有的是弟子門人給先生諡號或是鄉黨給耆宿諡號或是宗族親友給德行兼備的老人諡號這種諡號往往綴以先生、居士、處土、子等字樣視職業、地位和時代而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