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公孫龍的白馬非馬
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互相爭鳴。趙國平原君門客公孫龍作為戰國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因其《白馬論》問世,使得公孫龍以詭辯著稱。
據說當時趙國一帶的馬匹流行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批戰馬死亡。秦國戰馬很多,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秦國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
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前。關吏說:“你人可入關,但馬不能入關。”公孫龍辯道:“白馬非馬,怎么不可以過關呢?”關吏說:“白馬是馬。”公孫龍反問:“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愣了愣,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
公孫龍于是娓娓道來:“‘‘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其他顏色的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
關吏越聽越茫然,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如墜云里霧中,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去了。
“白馬非馬”這個中國哲學史上的著名命題,便由這個故事而來,《公孫龍子》中有一篇《白馬論》,論述的正是這個命題。
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令他蜚聲遠揚。有一次,孔子的六世孫、儒家孔穿路過趙國,專程到平原君處找公孫龍辯論。
孔穿對公孫龍說:“向來聽說先生道義高尚,早就愿為弟子,只是不能同意先生的白馬不是馬的學說!請你放棄這個說法,我就請求做你的弟子。”
公孫龍回答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馬的學說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么可教的了。”接著公孫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態度:“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人家吧;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后才拜我為師。先來教我,而后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
他又接著引經據典地說:“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孔子所贊同的,你孔穿還能不贊同嗎?
公孫龍對孔穿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楚王曾經張開繁弱弓,裝上亡歸箭,在云夢的場圃打獵,結果把弓弄丟了。隨從們請求去找。楚王說:“不用了。楚國人丟了弓,楚國人拾了去,又何必尋找呢?”仲尼聽到了說:“楚王的仁義還沒有做到家。應該說人丟了弓、人拾了去就是了,何必要說楚國呢?”公孫龍評論道:照這樣說,仲尼是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人們肯定仲尼把楚人和人區別開來的說法,卻否定我把白馬與馬區別開來的說法,這是錯誤的。
末了,公孫龍又總結說:“先生遵奉儒家的學術,卻反對仲尼所贊同的觀點;想要跟我學習,又叫我放棄所要教的東西。這樣即使有一百個我這樣的人,也根本無法做你的老師啊!”孔穿無法回答。
趙孝成王十年(前256年),陰陽家鄒衍替齊國出使趙國,平原君向其請教“白馬非馬”論,鄒衍于是對公孫龍進行了批駁,認為他“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有害于大道。從此以后,平原君便絀遠了公孫龍,公孫龍也漸漸失去了影響。后五年(前251年),平原君卒。次年(前250年),公孫龍亦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