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中孚吉中孚的生平
在唐代,一個道士能夠入朝出仕,一定要有內外大臣舉薦,得到皇上賞識才行。大歷初,吉中孚還俗,以道從儒,成為宰相元載府上的嘉賓。由于“元載自幼嗜學,好屬文,性敏惠,博覽子史,尤學道書”,天寶初,玄宗崇奉道教,元載得以策入高科。李端在《送吉中孚拜官歸楚州》中寫道:“初戴莓苔幘,來過丞相宅。滿堂歸道師,眾口稱詩伯。”在另一首詩中他又說:“毛遂登門雖異賞,韓非入傳濫齊名”;“年少奉親皆愿達,敢將心事向玄成。”中孚受元載的舉薦保奏,征拜為校書郎。與錢起、盧綸等文詠唱和,同游于駙馬郭曖之門。大歷十年或十一年,登博學宏辭科,一說中書判提萃科。大歷十二年,元載以罪誅,因中孚與元載僅系道友詩文之交,并未參與其“侈僭無度,排斥忠良”之舉,故未受株連坐累。中孚“貞元初,知制誥,與陸贄、韋執誼、吳通元等同視草。”此說始見于《舊唐書·吳通元傳》卷190下,是專對吳通元而言。而吉中孚知制誥是在貞元前,先于吳通元。《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載吉中孚于“建中元年(780)為萬年尉,遷司封郎中、知制誥。貞元二年(784)以本官充翰林學士,六月改諫議大夫。”吉、陸、韋、吳都曾充翰林學士,貞元初四人同視草。史載:陸贄長于制誥政論,世稱其“榷古揚今,雄文藻思。”韋執誼亦富詞藻,而吳通元以文思敏睿為德宗所重,“凡中旨撰述,非通元之筆,無不慊然。”中孚與陸贄等同視草,足見其不僅以詩聞名,而且也是撰擬詔旨的能手。他于文雅之余,亦善理財。“貞元二年(786)遷戶部侍郎,判度支兩稅”,即掌管國家的財政收支與夏、秋兩稅事務。這與上述“貞元中,吉中孚為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典邦賦”是一致的。在此期間,他曾權判吏部侍郎,為中書舍人。不久,卒于京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