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伋孔伋的主要作品
《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漢唐儒者如鄭玄、孔穎達等認為《小戴禮記》中之《中庸》即為孔伋子思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這一說法(偶有懷疑者,如南宋的葉適在其《習學紀言序目》中就表示懷疑)。程朱一派對《中庸》尤為尊崇,以為“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唐宋開始,“道統”論興起。學者一般認為,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亦為儒家心性理論的主要淵藪之一。
但近世學者對《中庸》是子思所作的傳統說法頗有疑問,認為其中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之語,當出自秦漢之際儒者之口而非子思所撰。陳盤在《大學中庸今釋》中,舉隱公元年《左傳》“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為例,說明“車同軌”這話,在孔子以前就有。至于“書同文”,他也認為華夏的文字都是從六書發展下來,春秋時盡管國別很多,然而朝聘天之,會盟諸侯,文書使節交互往來,不可能彼此之間的文字不通曉,這就是同文了。因此,子思的實際思想究竟是否就是《中庸》的學說,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