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李旦詩詞作品集:
戲題畫 石淙(相王時作)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李旦
李旦簡介

全 名 李旦

李旦李旦簡介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1] —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初封殷王,領(lǐng)冀州大都督。他一生兩度登基,二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690年讓位于母后武則天,被封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禪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廟號唐睿宗,謚號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葬于橋陵。


李旦李旦的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龍朔二年六月一日(662年6月22日)李旦生于長安蓬萊宮含涼殿,是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的幼子,唐中宗母弟。當(dāng)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遙領(lǐng)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hù)、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及長,謙恭孝友,好學(xué),工草隸,尤愛文字訓(xùn)詁之書。乾封元年,徙封豫王。總章二年,徙封冀王。初名旭輪,至是去“旭”字。上元二年,徙封相王,拜右衛(wèi)大將軍。儀鳳三年,遷洛牧;永隆二年(681年),改名旦,徙封豫王。

  二讓天下

  唐睿宗一生曾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的身份取代了皇兄李顯,時年22歲,[3]  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jīng)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當(dāng)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dá)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云譎,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

  一讓母親

  他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皇帝李顯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還沒有達(dá)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李旦于是就成為繼李顯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李旦即位以后,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武則天能夠為兒子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后,又把他的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李旦作為皇帝應(yīng)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wù)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李旦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

  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皇帝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jīng)可以隨心所欲了。在此后的一個時期,發(fā)生了徐敬業(yè)揚(yáng)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

  垂拱二年(686)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于皇帝。李旦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biāo)浦郏琅f臨朝稱制,把持朝政。

  轉(zhuǎn)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皇帝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wèi)王,隆業(yè)為趙王,儼然把李旦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

  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李旦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fā)布的詔書就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shù)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dāng)時,宗室和朝廷大臣中的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已勢不可擋。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皇帝李旦,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劉祎之死后不再發(fā)言的李旦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他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李旦和群臣的請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皇帝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xùn)|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bǔ)性質(zhì)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皇太子也就成為皇孫,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李旦,日子也并不平靜。不知什么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tuán)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fā)生私情。李旦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dāng)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tuán)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后告發(fā)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jié)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jìn)宮朝見武則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李旦再次即位以后,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

  對于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皇嗣也不敢發(fā)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么事發(fā)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fā)他的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后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

  圣歷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李顯從房陵召回。李旦“數(shù)稱病不朝,請讓位于中宗”,顯然,李旦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rèn)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

  李旦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李顯,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這也保護(hù)了李顯。

  武則天把中宗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挾持他反叛,隨時都可能殺了他。皇嗣的讓位既保護(hù)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jī)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tuán),擴(kuò)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yán)密監(jiān)視,一家人這時才被放出來。

  結(jié)果,李旦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殺死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復(fù)位,是為唐中宗。中宗封李旦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yù)國政。不到一個月,相王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tài)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yīng)。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想把相王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guān)。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相王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于李旦的謙讓,他在中宗復(fù)辟以后的政治旋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綜觀睿宗的二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yīng)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不過,睿宗二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jǐn),安恬好讓,故經(jīng)武、韋之世,竟免于難。”

  

幸而復(fù)位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少帝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并由上官婉兒執(zhí)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李旦加太尉參謀輔政。后來,韋后的黨羽認(rèn)為不應(yīng)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相王當(dāng)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jīng)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李旦心懷疑忌。

  李旦本來有中宗顧托遺志,而在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quán)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jīng)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

  這說明,李旦在躲避政治斗爭旋渦的沖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lǐng)。

  由于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luò)禁軍將領(lǐng)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李旦重新登基。

  根據(jù)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后,少帝也無奈下詔請讓位給叔父相王,相王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qiáng)烈要求下,他才勉強(qiáng)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相王復(fù)即位于承天門樓,是為唐睿宗。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后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后臨朝,他實際上并沒有掌握權(quán)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系上都沒有把他當(dāng)作一任皇帝。

  睿宗復(fù)位后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云。

  

太極功夫

  “太極”,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景云三年(712年)正月初一,睿宗拜謁了太廟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賀。之后,他又舉行了南郊祭天大禮,大赦天下。改元“太極”。

  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為“延和”。也就是說,僅僅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太極、延和二個年號。這一年中,睿宗作為皇帝也是飽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權(quán)力的平衡。

  雖然“太極”年號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這一階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極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犯過難。三子李隆基因為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以及擁立睿宗有大功,應(yīng)該加以考慮;而李成器(李憲)是嫡長子,在睿宗第一次稱帝時曾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在二人之間取舍,他一時也不便輕易表態(tài)。李成器深知三弟羽翼漸豐,為避隱太子玄武門之禍,提出“國家安則先立嫡長,國家危則先立有功”,主動退避。

  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他因為權(quán)力之爭發(fā)生了矛盾,展開了較量。太平公主以唐隆之功,權(quán)傾朝野;同樣因功而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隆基,深諳權(quán)謀,非等閑之輩,他們之間勢必會有所沖突。很快,太平公主就發(fā)現(xiàn)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對他有了幾絲忌憚。

  從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權(quán)勢換太子。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間,遇事遷就,采取不偏不倚、擺平兩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無法偏倚任何一方。每有宰相奏事,睿宗總是會先問“嘗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當(dāng)?shù)弥颂焦骱吞拥囊庖娨院螅抛鰶Q定。

  總之,睿宗既不開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聯(lián)系。太子、公主雙方互為敵手,卻對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與太子的政治較量中保持著他的皇統(tǒng)地位。

  睿宗的太極功夫是,希望能夠在兒子和妹妹之間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點,希望彼此能夠平和相處。他在這年五月把“太極”年號改為“延和”,其實已經(jīng)隱隱約約表達(dá)了這樣的期盼。然而,政治斗爭的法則,使他的這一追求化為泡影。

  由于睿宗對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當(dāng)時的政局中處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說:“當(dāng)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還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位高權(quán)重,朝野遍布其門客,使得她與渴望擁有更多權(quán)力的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并公開化了。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天象出現(xiàn)了異常。作為太子對頭的太平公主一黨,借術(shù)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jù)天象,彗星出現(xiàn)預(yù)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zāi),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xùn)|宮。”

  他們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對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決定。也就是說,根據(jù)天象,睿宗要么傳位,要么就應(yīng)當(dāng)另立太子,不然天災(zāi)就會降臨。

  誰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決心“傳德避災(zāi)”。

  睿宗還回顧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經(jīng)歷:當(dāng)時,他見天象屢有變化,曾力勸中宗擇立賢子以應(yīng)災(zāi)異。因中宗不答應(yīng)自己,他還一連幾天憂懼難安。睿宗說:“豈可在彼能諫,到了自己就不能呢!”

  由于睿宗傳位的態(tài)度堅決,不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沒有效果,就連太子李隆基自己也鬧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睿宗給他個說法。

  睿宗表示說:“你誅兇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現(xiàn)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你若能盡孝心,現(xiàn)在機(jī)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

  睿宗向太子表達(dá)了自己堅決傳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這時,睿宗似乎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無奈傳位

  睿宗為了求得政治的穩(wěn)定,他決定以禪位終結(jié)了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他的傳位太子實際上是拋棄了太平公主。睿宗雖然傳位,但還應(yīng)當(dāng)“自總大政”。維護(hù)太平公主權(quán)柄的同時保留自己的帝王權(quán)力。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說自己傳位以后要不忘國家,表示仍然會過問軍國大政。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下詔傳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自稱“朕”,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獄仍然自決,命令稱誥、令。而唐玄宗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稱“予”,決定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稱制、敕。到這年的八月初三日,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太子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到了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這次傳位的做法,給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隱患。

  

先天之變 

  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又擁護(hù)李旦有功,所以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個宰相五個是她的門生;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一點小事惹了她就害怕地忙去告罪。

  李隆基的登基,使太平公主陷入了恐慌之中。她馬上陷入了巨大的頹勢,她沒想到李旦會這么快就退位。她之前無數(shù)次勸李旦廢掉李隆基,改立別的太子。

  太平公主說李隆基當(dāng)太子時一直都有二心,李旦雖然覺得也有可能,但是一直在猶豫。如果換一個太子的話,李旦可能更受太平公主的協(xié)制。李隆基對太平公主一直懷恨在心,但是,因為李旦的健在,李隆基也不敢對太平公主動手。

  李隆基登基后,因為朝政的問題,太上皇李旦越來越不滿,覺得他想對自己不利。太平公主也趁機(jī)勸李旦,應(yīng)該廢掉李隆基。最后,李旦決定派李隆基戍邊,但最后又猶豫,沒了主意,推到下一年。

  戍邊就是廢帝的暗示,李旦也很無奈。李隆基此時緊張得不得了,他很害怕,因為一旦被廢就只有死亡的下場。最后,李隆基決定孤注一擲,在下一年戍邊的前一個月發(fā)動政變,包圍太平公主府第,圍困了李旦。

  太平公主逃到城外的山上,傷心之下自縊。李隆基也沒殺李旦,只是終身軟禁了他。太平公主的三個兒子,則都被李隆基處死 。

  自此,李隆基皇權(quán)在握,九五之尊名至實歸。  

  

病逝廟謚 

  開元四年(716)六月二十日,太上皇李旦崩于太極宮內(nèi)之百福殿,年五十五。十月,葬于橋陵(今渭南豐山)。廟號睿宗,初謚大圣貞皇帝,天寶十三載(754),改謚曰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


李旦李旦的歷史評價


  史書中說他“謙恭孝友,好學(xué),工草隸,尤愛文字訓(xùn)詁之書”,應(yīng)該不是虛譽(yù)。著名的景云銅鐘(今藏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銘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順陵(位于今陜西咸陽)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筆。

  睿宗一出生就擁有了親王爵位,爾后又兩次做皇帝,這樣的經(jīng)歷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與之相比。但是,作為李唐皇室的成員,像他那樣還做過皇嗣(候補(bǔ)性質(zhì)的皇位繼承人),又曾經(jīng)被建議做皇太弟,而且還做過太上皇的,卻沒有第二位了。

  不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當(dāng)中,有做過皇帝的父親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時又擁有一個也做過皇帝的母親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過皇帝的,歷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倆。睿宗更加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三個哥哥(均武則天所生)都被立過皇太子,年長的兩位都沒能夠即位;他自己的兒子中也是長子與帝位無緣,最終是三郎繼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夠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終,用《舊唐書·睿宗紀(jì)》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睿宗)每恭儉退讓,竟免于禍。”

  這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

  歷史上被稱為“睿宗”的還有后來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國時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暫代國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廟的,還沒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稱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們就不妨一起來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夠得上這個“睿”字!

  唐睿宗兩次讓位的性質(zhì)、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奪位,第二次是禪讓。第一次是名為皇帝,實則囚犯,被立為皇帝卻在別殿連朝臣謁見都沒有,正殿都去不了,當(dāng)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

  讓位給母親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殺自己被誣告時從容鎮(zhèn)靜,要是有絲毫異常情緒就完了。當(dāng)時,武則天已經(jīng)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順,沒有因為妻子被殺而疏遠(yuǎn)、記恨自己,就把誣告他的婢女殺了。

  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兒女,撫養(yǎng)兄長的遺孤,不斷歷練,終成大器。

  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時,武則天為了緩解內(nèi)部壓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堅辭太子后,自己聯(lián)系、籠絡(luò)了很多能人,密切觀察時局,在母親病重權(quán)臣亂政時,領(lǐng)導(dǎo)發(fā)動政變恢復(fù)了唐朝,固辭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氣節(jié)。

  第二次禪讓時就已經(jīng)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見朝臣,三品以上官員任免自己說了算,書稱朕讓皇帝稱予,是真正最高統(tǒng)治者。

  后因皇帝欲政變的消息被截獲,欲廢皇帝,但自己又猶豫萬分,終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圍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慘遭軟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隱退。

  觀其一生,李旦不僅自己文才武略出眾,培養(yǎng)出的兩個兒子也優(yōu)秀,長子也是以謙讓著名,三子唐玄宗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僅此就足以讓李旦成為唐朝的功臣。


李旦李旦的家庭成員


  

祖父母

  祖父:唐太宗李世民

  祖母: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

  

父母

  父親:唐高宗李治

  母親:武周女皇武則天

  

兄弟姐妹

  兄:燕王李忠、原悼王李孝、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jié)、孝敬皇帝李弘(同母)、章懷太子李賢(同母)、唐中宗李顯(同母)

  姐: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安定思公主(同母)

  妹:鎮(zhèn)國太平公主(同母)

  

后妃

  

皇后

  劉皇后,結(jié)發(fā)之妻,正室;生嫡長子李憲(后追謚讓皇帝)、壽昌公主、代國公主李華婉,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肅明順圣皇后

  竇德妃,側(cè)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昭成順圣皇后

  

妃嬪

  豆盧貴妃

  崔貴妃,生鄎國公主

  王德妃,惠宣太子李業(yè)母

  王賢妃,名芳媚,王德妃之妹,李業(yè)養(yǎng)母

  

庶妃

  崔孺人,生惠文太子李范

  唐孺人(672年—692年12月15日),唐儉孫女,考古發(fā)現(xiàn)唐孺人與崔孺人墓

  崔孺人。因崔孺人墓志銘缺失,不知崔孺人與李范母是否同一人

  姬侍

  柳宮人,前宰相柳奭孫女,生惠莊太子李?

  

子女

  

  1.讓皇帝李憲,原名李成器,母劉皇后

  2.惠莊太子李撝

  3.唐玄宗李隆基,母竇德妃

  4.惠文太子李范

  5.惠宣太子李業(yè)

  6.隋王李隆悌

  

  唐睿宗共有11個女兒:

  壽昌公主(母劉皇后,下嫁崔真)

  安興昭懷公主(早薨)

  荊山公主(下嫁薛伯陽)

  淮陽公主(下嫁王承慶)

  代國公主李華(字華婉,母劉皇后,下嫁鄭萬鈞)

  涼國公主(字華莊,先封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陽)

  薛國公主(又作蔡國公主,先封為清陽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鄎國公主(母崔貴妃,先封為荊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鄭孝義)

  金仙公主(母竇德妃,先封為西城縣主)

  玉真公主(字持盈,母竇德妃,始封崇昌縣主)

  霍國公主(下嫁裴虛己)


李旦李旦的墓地橋陵


  橋陵,又名橋冢。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荊山之鼎既成,空瞻橋冢;帝所之游不返,孰問鈞天?” 橋陵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陜西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里是峰戀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jù)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dāng)?shù)厝藗円榔湔钩嵊w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筑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shè)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jīng)1270多年風(fēng)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shù)的露天展覽館。

  據(jù)記載,橋陵當(dāng)時地面建筑除雄偉的九間獻(xiàn)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陵署等,幾十年內(nèi)房屋建筑即達(dá)140間。陵園設(shè)有陵臺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shè)有折沖府,專門有官兵負(fù)責(zé)保衛(wèi)工作。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nèi)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搖籃象設(shè),活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shè)及官沒宮女供養(yǎng)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筑雖憶蕩然不存,然現(xiàn)遺跡,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布局勻稱,加上墻壁的社托,氣勢頗為宏偉。

  1988年,橋陵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隨著考古和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橋陵地下宮殿之奧秘公之于眾的時候指日可待。

   詩人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武县| 军事| 毕节市| 当涂县| 静海县| 宁武县| 阜新市| 佛冈县| 襄城县| 河北区| 曲沃县| 南华县| 清水县| 凤城市| 怀宁县| 宣恩县| 乌拉特前旗| 茶陵县| 中山市| 义马市| 永清县| 岢岚县| 柯坪县| 荔浦县| 连江县| 泽州县| 襄城县| 汾阳市| 高安市| 新绛县| 崇仁县| 九龙坡区| 繁昌县| 宝丰县| 兴义市| 余庆县| 宜良县| 马关县| 田阳县| 鲜城|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