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产欧产美韩系列麻豆,最全的欧美大片,日本hiphop大师yokoi,巜人妻私密按摩师3


查辭海

 部首檢索 拼音檢索 近義詞 反義詞 語造 辭海百科
高啟詩詞作品集:
姑蘇雜詠 之荊操 游靈巖記 詠梅九首 牧牛詞 吊岳王墓 送虛白上人序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春暮西園 姑蘇雜詠 吳趨行 圣壽節(jié)早朝 早至闕下候朝 贈楊滎陽 題黃大癡天池石壁圖 青丘子歌 姑蘇雜詠 姑蘇臺(在橫山西北麓) 姑蘇雜詠 陽山(在城西北,古名秦余杭山, 夜聞謝太史誦李杜詩 憶昨行寄吳中諸故人 答余左司沈別駕元夕會飲城南之作時在圍中 次韻楊儀曹雨中 送證上人住持道場 客舍雨中聽江卿吹簫 朝鮮兒歌(予飲周檢校宅,有二高麗兒歌舞者 答余新鄭(即余堯臣也·可補(bǔ)余傳之闕) 短歌行 塞下曲 烏夜啼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姑蘇雜詠 天平山 姑蘇雜詠 洞庭山 夢中作 姑蘇雜詠 涵空閣(在靈巖寺) 岳王墳 猛虎行 采茶詞 次韻春日謾興四首奉酬外舅達(dá)翁 姑蘇雜詠 齊云樓 姑蘇雜詠 鶴媒歌 明皇秉燭夜游圖 寄題安慶城樓 太白三章 與劉將軍杜文學(xué)晚登西城 送謝恭 寄倪隱君元鎮(zhèn) 贈金華隱者 送思上人 媯蜼子歌為王宗常賦 姑蘇雜詠 長洲苑(在太湖北岸) 姑蘇雜詠 三高祠三首 張翰 姑蘇雜詠 三高祠三首 陸龜蒙 姑蘇雜詠 再游南峰 姑蘇雜詠 偃松行(在天平山西,舊文正書院 野田行 踏歌行 過奉口戰(zhàn)晨 答衍師見贈 賦得真娘墓送蟾上人之虎丘 桐樹 中秋玩月張校理宅得南字 夜飲丁二侃宅聽琵琶 賦得履送衍上人 草堂夜集 答高廉同飲后見寄 江上早發(fā) 登西澗小閣 期徐七游云巖 送滎陽公行邊 與杜進(jìn)士寅登白蓮閣對雨 與侄常游東庵 觀軍裝十詠·鎧 扇上竹枝 登江閣遠(yuǎn)懷徐記室與杜進(jìn)士同賦 嘆庭樹 送葉山人 夜逢故郡賀冬至使胡普二博士同宿 送鮑翰林遷官陜右 九日陪諸閣老食賜糕次謝授經(jīng)韻 送葉判官赴高唐時使安南還 游南峰寺有支遁放鶴亭 送恩禪師弟子勤歸開元寺 徐記室謫鐘離歸后同登東丘亭 宿蟾公房 送王推官赴官譙陽 送黃主簿之湖洲歸安縣 題朱澤民荊南舊業(yè)圖 京師苦寒 次韻楊孟載早春見寄 過戴居士宅 吳城感舊 喜幼文北歸 秋日江館詠懷 過僧舍訪呂敏 暫宿行營舟中二首 折楊柳歌詞(二首) 涼州詞(二首) 筑城詞 打麥詞 惜花嘆 新弦曲 送王員外遷崇教(崇教典僧官) 沈征士鉉野亭 喜呂山人見過江館 秋日江居寫懷(七首) 觀軍裝十詠·矛 觀軍裝十詠·馬 過師子林 碧筒飲 題孫卿家小畫(二首) 雨中春望(時在圍中) 江上逢舊妓李氏見過(四首) 晚登南岡望都邑宮闕(二首) 剡原九曲(九首) 剡原九曲(九首) 晚步西郊見惸鵝群飛 贈丘老師 次韻楊禮曹移疾之作 姑蘇雜詠 三高祠三首 范蠡 養(yǎng)蠶詞 客中憶二女 尋胡隱君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清明呈館中諸公 姑蘇雜詠 太湖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吐月峰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臥云室 將進(jìn)酒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師子峰 黃氏延綠軒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含暉峰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立雪堂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小飛虹 清明呈館中諸公 無題 題畫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姑蘇雜詠 臨頓里(十首) 長門怨 姑蘇雜詠 千人石 姑蘇雜詠 靈巖寺 江村 姑蘇雜詠 甫里即事四首 姑蘇雜詠 甫里即事四首 姑蘇雜詠 甫里即事四首 姑蘇雜詠 甫里即事四首 姑蘇雜詠 南峰寺 田家夜舂 步至東皋 初夏江村 姑蘇雜詠 南園 廬山 得家書 宮女圖 回文 江行 姑蘇雜詠 響屟廊(在靈巖寺) 姑蘇雜詠 吊七姬冢 柳燕 惜春 君馬黃 子夜四時歌 子夜四時歌 子夜四時歌 子夜四時歌 孤雁 梅花六首 梅花六首 梅花六首 梅花六首 梅花六首 秋柳 柳絮 姑蘇雜詠 香水溪(在吳故宮) 姑蘇雜詠 越來溪(在橫山下) 姑蘇雜詠 卓筆峰(在天平山) 觀鵝 紅葉 上之回 隴頭水 妾薄命 長安道 春思 聞笛 江上送客 次韻春日謾興四首奉酬外舅達(dá)翁 次韻春日謾興四首奉酬外舅達(dá)翁 次韻春日謾興四首奉酬外舅達(dá)翁 聞人唱吳歌 姑蘇雜詠 百花洲(在姑蘇臺下) 姑蘇雜詠 干將墓 姑蘇雜詠 吳女墳 姑蘇雜詠 望虞山辭 姑蘇雜詠 言公井 聞雁 園中梨花唯開一枝 結(jié)客少年場行 征婦怨 東飛伯勞歌 春江花月夜 登鳳凰山尋故宮遺跡 溪上 甘露寺 節(jié)婦吟 次韻西園公詠梅二首 次韻西園公詠梅二首 吳宮 楚宮 姑蘇雜詠 吳王井(在靈巖山) 姑蘇雜詠 闔閭墓 姑蘇雜詠 要離墓 姑蘇雜詠 石崇墓 姑蘇雜詠 韓蘄王墓 姑蘇雜詠 虎丘次清遠(yuǎn)道士詩韻 姑蘇雜詠 五塢山五首 丹霞塢 姑蘇雜詠 五塢山五首 白云塢 姑蘇雜詠 劍池 姑蘇雜詠 開元寺石缽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問梅閣 姑蘇雜詠 慧聚寺次張祐韻 赴京道中逢還鄉(xiāng)友 李夫人歌 相逢行 楊白花 門有車馬客行 飲酒樂 陳氏秋容軒 太白三章 太白三章 黑河秋雨引賦趙王孫家琵琶蓋其名也 張節(jié)婦 和周山人見寄寒夜客懷之作 園中 江上雨 婁江寓舍喜王七隅見過卻送還郭 江村即事 睡覺 唐昭宗賜錢武肅王鐵券歌 夏珪風(fēng)雪歸莊圖 送朱謝二博士進(jìn)賀冬至表赴京師聽宣諭畢還吳 夜聞吳女誦經(jīng) 正月十六日夜至京師觀燈 二喬觀兵書圖 約諸君游范園看杏花 送貢士會試京師 戲嬰圖 新荷 歸鴉 漫成二首 漫成二首 端陽寫懷 暫宿行營舟中二首 鴛鴦 金進(jìn)士宿江館阻雨連夕二首 金進(jìn)士宿江館阻雨連夕二首 雨中曉臥二首 雨中曉臥二首 效香奩體二首 效香奩體二首 刺繡圖和楊孟載 姑蘇雜詠 走狗塘(在城西) 姑蘇雜詠 錦帆涇 姑蘇雜詠 采蓮涇(在城西南) 姑蘇雜詠 吳鉤行 姑蘇雜詠 死亭灣 姑蘇雜詠 圣姑廟 姑蘇雜詠 短簿祠 姑蘇雜詠 真娘墓 姑蘇雜詠 瓊姬墓 姑蘇雜詠 五塢山五首 飛泉塢 姑蘇雜詠 五塢山五首 芳桂塢 姑蘇雜詠 天池(在華山) 姑蘇雜詠 練瀆 姑蘇雜詠 太湖石 姑蘇雜詠 寒泉(在支硎山) 姑蘇雜詠 登丘操 姑蘇雜詠 孤園寺(在洞庭山,梁散騎常侍吳 姑蘇雜詠 楞伽寺 姑蘇雜詠 玉波冷雙蓮 姑蘇雜詠 王敬伯歌 姑蘇雜詠 疊韻吳宮詞 姑蘇雜詠 斗鴨篇 羅敷行 少年行二首 少年行二首 擢歌行 襄陽樂 呵那瑰 邯鄲才人嫁為廝養(yǎng)卒婦 秦箏曲 寒夜吟 賣花詞 金井怨 聞長槍兵至出越城夜投龕山 雪夜懷周著作 登西城門 期家兄宿東湖民家不至 宿幻住棲云堂 賦永上人紙帳 月林清影 聞鐘 聞晚鶯時在圍城中 葵花 荷葉 游靈巖賦得越來溪 我昔 水上盥手 贈漫客 夢鐘離兩兄 雨中留徐七賁 看刈禾 練圻老人農(nóng)隱 兵后逢張孝廉醇 美人撲蝶圖 與客飲西園花下 吳中逢王才南歸 贈醉樵 詠夏冰 效唐人贈邊將 送董湖州 晚次西陵館 送僧恬歸靈隱 江上寄王校書行 送孫主簿之德清孫善琴 留別李侯 寄熹公 送王才歸錢塘 送長洲周丞升吳縣令 冬至夜喜逢徐七 送史丞之海門史淮東人 哭臨川公 過胡博士郊居胡善筮 送茅侯 次韻過建平縣 送胡鉉游會稽 月夜游太湖 送陳則 暮春送陳郎中出守醉李 送楊從事從軍 兵后出郭 送張羽后夜坐西齋 徐山人別墅 客館秋懷 秋夜宿周記室草堂送王才 送賈二進(jìn)士歸省 送錢氏兩甥度嶺 送客歸閩省覲 圓明佛舍訪呂山人 答宗人廉夜飲王氏池亭見懷 賦得蟬送別 贈張明府 送唐博士肅移家醉李 贈妓 送顧倅之錢塘 贈朱山人 寄錢塘諸故人 病目 病目不飲 賦得蟹送人之官 客舍喜侄庸至 過永定廢寺 楓橋送丁鳳 過海昌贈李侯 送易從事祖飲南渚 題張靜居畫 夜懷王校書 答陳則見寄 煮藥 夜投西寺 過城西廢塢 送范架閣赴嘉禾兼簡李使君 宿道王蘭若 與詩客七人會飲余司馬園亭居皆在北郭 江上答徐卿見贈 除夕客中與家兄守歲 丁孝廉惠冠巾 送何記室游湖州 江上寄丁校理昆季 送顧軍咨歸梁溪 白蓮寺次韻杜進(jìn)士喜予見過話舊之作 賦得寒山寺送別 送何明府之秦郵(何,淮東人·已三為縣令) 過野寺次韻徐廉使琰舊題 送葉卿還隴西公幕兼簡周軍咨 西塢 過海云院贈及長老 送錢塘守 張山人見訪留宿草堂 客舍歲暮 江上晚眺懷王著作 游云巖值雨 宿張氏江館 賦得惠山泉送客游越 送胡孝廉布東游 送任兵曹赴邊 謝周四秀才送酒 上巳有懷 徐記室賁北歸見訪南渚復(fù)送還城 被召將京師留別親友 雨中寄劉沈二別駕 丁校書見招晚酌 觀軍裝十詠 觀軍裝十詠·纛 觀軍裝十詠·弓 觀軍裝十詠·袍 隔簾聞歌 喜從兄遠(yuǎn)歸 寒夜與家人坐語憶客中時 江上漫成 得家兄在遠(yuǎn)消息 泐禪師室中晚坐 白葵花 馬氏東軒 曉發(fā)山驛 焚香 榴花 題李迪畫犬 僧舍訪呂隱君為學(xué)上人題墨竹 叢竹圖贈內(nèi)弟周思敬就題 次韻及禪師懷王水曹 夜聞雨 題方壺小畫 大癡小畫 題倪云林畫贈因師 題徐山人畫贈內(nèi)弟周思恭 訪因師而師適詣余兩不相值 題張校理畫 題畫贈別 龍門飛來峰 待渡 西澗訪衍上人 送人游湘中 蔡村田家 馬周見太宗圖 聞舊教坊人歌 山中別寧公歸西塢 送賈麟歸江上 秋夜同周著作宿婁浦 送呂卿 答陳校理尋花已落之作 入郭過南湖望報恩浮圖 慰周著作悼亡 山寺冒雨還西郭 蘇李泣別圖 江上偶見 期諸友看范園杏花風(fēng)雨不果 逢張架閣 山中春曉聽鳥聲 與親舊飲散出抵城西客舍賦寄 云山樓閣圖 晚過浦西橋 夜齋見螢火 湖上見月憶家兄 逢吳秀才復(fù)送歸江上 送劉將軍 醉仙圖 觀弈圖 偶睡 西齋庭前海棠 次張仲和春日漫興 與內(nèi)弟周思敬晚過雁蕩僧舍 秋江晚渡圖 送丁孝廉之錢塘就簡張著作方員外 游幻住精舍 九月八日對菊 舟行晚過張林 夜至陽城田家 讀道旁舊家碣上題曰宋黃澹翁先生之墓 楊氏山莊 陶秘書廣陵送別圖 送陳四秀才還吳 送周四孝廉后酒醒夜聞雁聲 過白鶴溪 初入京寓天界西閣對辛夷花懷徐七記室 穆陵行 題美人對鏡圖 詠苑中秦吉了 謝賜衣 西清對雨 夜宿太廟齋宮 春日退直呈禁署諸公 送張司勛寶慶同知 送前進(jìn)士夏尚之歸宜春 雪夜宿翰林院呈危宋二院長 送曾主簿之平樂 桓簡公廟 送前國子王助教歸臨川 宴王將軍第 送朱從事之吳興 和友人過采石 謔柳 送舒征士考禮畢歸四明 送周復(fù)秀才賦行李中一物得紈扇 送流人 大駕親祀方丘選射齋宮奉次御制韻 奉迎車駕享太廟還宮 奉天殿進(jìn)元史 送沈左司從汪參政分省陜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金陵喜逢董卿并送還武昌 送易左司分省廣西 京師秋興次謝太史韻 送祠江瀆使者 衍師見訪鐘山里第 送鄭都司赴大將軍行營 送吳生赴汴省其父指揮 客舍夜坐 送鄭山人聽宣諭后歸東陽 春來 送賈文學(xué)以郡薦赴禮部試畢歸吳 休沐日期衍公游北山不果獨臥齋中 送內(nèi)兄周誼還江上 送趙史君致仕歸別業(yè) 次韻楊署令雨中臥疾 送胡簿之陽朔 謁甫里祠 歸吳至楓橋 送徐山人還蜀山兼寄張靜居 寄題內(nèi)弟周思敬野人居 舟次丹陽驛 左掖作 雨中登天界西閣 宿圓明寺早起 四月朔日休沐雨中 送哲明府之新淦 逆旅逢鄉(xiāng)人 寄丁二侃 題虞文靖公書所賦鶴巢詩后 晚晴遠(yuǎn)眺 寄徐記室 寄家書 雨中過山 得故人書知未入京因寄 不見花 寒食逢杜賢良飲 風(fēng)雨早朝 讀韋蘇州詩 晚過青溪 黃荃子母兔 出郭舟行避雨樹下 陌上見梅 東歸至楓橋 見燕至 對梨花 和楊余諸君在謫中憶往年西園聽歌 詠殘燈和楊孟載 贈竹里子 夜起觀月 舟中早行 題曹氏春江云舍 書東圃老翁壁 鑿渠謠 題朱氏梅雪軒 宿蔡村夜起 倒掛 菜薖為余唐卿賦 夜泛湖至東舍 鷗捕魚 謁張中丞廟 題趙希遠(yuǎn)畫宋杭京萬松金闕圖 贈賣墨陶叟 贈煉師禱雨 詠夢 雨篷 冬至夜雨感懷 晚坐南齋寫懷 過劉山人園 □顧使君東亭隔簾觀竹下舞妓 鄰家桃花 和王校理夜坐 答陳校書客懷 酬余左司 春日懷諸親舊 寄余左司 得亡友同記室在系所詩次韻 江上春日遣懷 送梅侯赴錢塘 送周省郎之海虞判官 雪中 田園書事 次韻楊禮曹秋日見贈 早春寄王行 除夕客中憶女 齋前芭蕉 漢宮 魏宮 齊宮 陳宮 隋宮 唐宮 讀史十首 晏嬰 讀史十首 藺相如 讀史十首 平原君 讀史十首 范雎 讀史十首 董仲舒 讀史十首 王章 讀史十首 孔明 讀史十首 王猛 讀史十首 韓子 雨中閑臥 春日憶江上 登白蓮閣貽幼文 讀周記室荊南集 江上晚歸 美人圖 題芭蕉士女 夢余唐卿 過湖南舟中臥作 疏竹三禽圖 見花憶故園 題松雪翁臨祐陵草蟲 客舍春暮 皋橋(在閶門內(nèi),由漢皋伯通所居得名·唐妓 題湘君圖 倪元鎮(zhèn)墨竹 王架閣家畫馬 慰人悼亡 晚立西浦渡 江上雨中 夜寫家書 游石湖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玉鑒池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冰壺井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修竹谷 芭蕉 背面美人圖 宛轉(zhuǎn)行 折楊柳歌詞(二首) 當(dāng)壚曲 古詞 堂上歌行 雞鳴歌 悲歌 楚妃嘆 白頠詞(二首) 白頠詞(二首) 江南意 湘中弦 燕燕于飛 浮游花 涼州詞(二首) 虞美人曲 小長干曲 廢宅行 青樓怨 捕魚詞 射鴨詞 伐木詞 洞房曲 田家行 憶遠(yuǎn)曲 里巫行 主客行 春夜詞 竹枝歌(六首) 竹枝歌(六首) 竹枝歌(六首) 竹枝歌(六首) 竹枝歌(六首) 竹枝歌(六首) 轉(zhuǎn)應(yīng)詞(二首) 余司馬堯臣 宋軍咨克 陳孝廉則 王隱君行 感舊酬宋軍咨見寄 醉歸夜醒聞雨 立春前一日喜雪 始聞夏蟬 泛南溪(二首) 泛南溪(二首) 曉臥丁校書軒 秋日端居 晚步游褚家竹亭 劉松年畫 聽教坊舊妓郭芳卿弟子陳氏歌(時至正己亥歲 江上晚過鄰塢看花因憶南園舊游 曉睡 送顧別駕之邊郡 送越將罷鎮(zhèn) 送王稹赴大都(至正庚子作) 夜訪芑蟾二釋子因宿西澗聽琴 錢塘送馬使君之吳中 曉步園池 吳中送顧生歸海陵 城西客舍送周著作砥 何隱君小墅 送烏城馮明府 哭周記室 盜發(fā)漢侍中許彧墓 送石明府之昆山 贈鄰友 南溪晚歸 西園閑興(二首) 西園閑興(二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郊墅雜賦(十六首) 陪臨川公游天池 答徐七記室病中作 送李使君鎮(zhèn)海昌(州有雙廟) 寄題張著作菁山隱居 秋日江居寫懷(七首) 秋日江居寫懷(七首) 秋日江居寫懷(七首) 秋日江居寫懷(七首) 秋日江居寫懷(七首) 秋日江居寫懷(七首) 過故將第 觀軍裝十詠·刀 觀軍裝十詠·箭 觀軍裝十詠·麾 淵源堂夜飲 和陳左司夜泊桐江 過舊送別處 懷陳寅山人時居西山昭明寺 略上人房竹 別呂隱君 端午席上詠美人彩索釵符(二首) 端午席上詠美人彩索釵符(二首) 江寺雨中訪杜二 雨中過玉遮山(二首) 雨中過玉遮山(二首) 期陳則不至聞宿清隱蘭若 階前苔 題孫卿家小畫(二首) 題張來儀畫贈張伯醇 吳仲圭枯木竹石 方匡師畫 舟中聞歌 廢宅芍藥 夏夜宿西園酒醒聞雨(二首) 夏夜宿西園酒醒聞雨(二首) 過保圣寺 王七招飲余游紫藤塢值雪失期 過山家 始自西山移寓江渚夜聞雨有作 春日懷江上(二首) 春日懷江上(二首) 舟歸江上過斜塘 白傅湓浦圖 客夜聞女病(時在錢塘) 夜中有感(二首) 夜中有感(二首) 過北塘道中(四首) 過北塘道中(四首) 過北塘道中(四首) 過北塘道中(四首) 夜雨江館寫懷(二首) 夜雨江館寫懷(二首) 金征士玟雨中見過留宿(二首) 金征士玟雨中見過留宿(二首) 過流通院(二首) 過流通院(二首) 效香奩(二首) 效香奩(二首) 江上逢舊妓李氏見過(四首) 江上逢舊妓李氏見過(四首) 江上逢舊妓李氏見過(四首) 看梅漫成(三首) 看梅漫成(三首) 看梅漫成(三首) 江村樂(四首) 江村樂(四首) 江村樂(四首) 江村樂(四首) 效樂天 禁中雪 早春侍皇太子游東苑池上呈青坊諸公 送秦主客遷侍儀使 寓天界寺 早出鐘山門未開立候久之 送潘巡檢之閩中 京師寓廨(三首) 京師寓廨(三首) 京師寓廨(三首) 贈張省郎 送宿衛(wèi)將出守鄧州 晚登南岡望都邑宮闕(二首) 吳僧日章講師赴召修蔣山普度佛事既罷東歸送 吳僧日章講師赴召修蔣山普度佛事既罷東歸送 送王檢校珣赴北平 送丕上人還四明育王寺 辭戶部之命東還始出都門有作 將赴金陵始出閶門夜泊(二首) 將赴金陵始出閶門夜泊(二首) 夜聞雨聲憶故園花 春日寄張祠部 吳中親舊遠(yuǎn)寄新酒(二首) 吳中親舊遠(yuǎn)寄新酒(二首) 送郭省郎東歸(二首) 送郭省郎東歸(二首) 戴叔鸞入夏江山圖 題王翰林所藏畫蘭 吳別駕宅聞老妓陳氏歌 己亥初度(時年三十四) 期袁卿見過因出失值寄詩謝之 戲和徐七見寄臥聞鄰槽酒聲之作 重過南寺尋悟公不值 剡原九曲(九首) 剡原九曲(九首) 剡原九曲(九首) 剡原九曲(九首) 剡原九曲(九首) 剡原九曲(九首) 剡原九曲(九首) 次韻答朱冠軍游西城之作 聞鄰家琵琶有感 報恩寺逢蔣主簿就送還如皋 感懷次蔡參軍韻 江上晚眺圖 首春感懷 歲暮 秦宮 晉宮 讀史十首 儀秦 和王耕云與愚庵倡和詩二首 和王耕云與愚庵倡和詩二首 閏三月有感二首 閏三月有感二首 客館夜見亮師畫上有余呂二山人詩 海上逢王常宗雨夜同宿陳氏西軒 過北莊訪友 涼夜 姑蘇雜詠 采香徑(在香山之旁) 姑蘇雜詠 玩花池(在靈巖山) 姑蘇雜詠 毛公壇 姑蘇雜詠 松江亭(在吳江垂虹橋上)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指柏軒 姑蘇雜詠 師子林十二詠 大石屋
最新收錄:

暫未開通

高啟
高啟別名高季迪,元末明初詩人,文學(xué)家

別名 高季迪 季迪


槎軒,青丘子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 1336年 逝世日期 1374年


主要成就 纂修《元史》 主要作品 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扣舷集

高啟基本介紹


  高啟(1336-1374  ),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元末明初詩人,文學(xué)家。

  明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力辭不受。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

  高啟才華高逸,學(xué)問淵博,能文,尤精于詩,與劉基、宋濂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yù)為“吳中四杰”,當(dāng)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初明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  高啟詩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zhí)之病。但從漢魏一直摹擬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鑄創(chuàng)造出獨立的風(fēng)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zhì)樸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吊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托了較深的感慨,風(fēng)格雄勁奔放。有詩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鳧藻集》,詞集《扣舷集》。


高啟人物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yù)為“吳中四杰”,當(dāng)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初唐四杰”。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jù)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

  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借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dá),隱居于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啟應(yīng)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xué),受朱元璋賞識,復(fù)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

  洪武三年(1370年)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chǎn)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后,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fù)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誅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主要影響


  高啟的文學(xué)思想,主張取法于漢魏晉唐各代,這種模仿,絕不是流于形式和外表,更不是簡單的拷貝和刪減,而是師古之后成家,認(rèn)為要“兼師眾長,隨事模擬,待其時至心融,渾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執(zhí)之弊”(《獨庵集序》)。

  高啟在文學(xué)上的最大成就,則是在元末明初這段以演義、小說、戲曲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huán)境下,獨樹一幟的挑起了發(fā)展詩歌的重?fù)?dān),并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fēng),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繼續(xù)向前發(fā)展。但他死于盛年,尚未能夠達(dá)到自成一家的目的。

  高啟有詩才,其詩清新超拔,雄健豪邁,尤擅長于七言歌行。他的詩體制不一,風(fēng)格多樣,學(xué)習(xí)漢魏晉唐諸體,均有模擬痕跡。不過他才思俊逸,詩歌多有佳作,為明代最優(yōu)秀詩人之一。

  高啟作官只有三年,長期居于鄉(xiāng)里,故其部分詩歌描寫了農(nóng)民勞動生活,如《牧牛詞》《捕魚詞》《養(yǎng)蠶詞》《射鴨詞》《伐木詞》《打麥詞》《采茶詞》《田家行》《看刈禾》等。這些詩沒有把田園生活理想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階級剝削和人民疾苦。如《湖州歌送陳太守》寫:“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蕪,下田沒,中田有麥牛尾稀,種成未足輸官物。侯來桑下?lián)u玉珂,聽儂試唱湖州歌。湖州歌,悄終闋,幾家愁苦荒村月。”又如《練圻老人農(nóng)隱》《過奉口戰(zhàn)場》《聞長槍兵至出越城夜投龕山》《大水》等詩,還描寫了農(nóng)民在天災(zāi)兵燹下的苦難。這些作品,是高啟詩歌中的精華部分。

  高啟詩中十之八九是個人述志感懷、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這類詩歌,有時也對統(tǒng)治階級微露諷刺。如五古《寓感》其七云:“大道本夷直,末路生險巇。杯酒出肺肝,須臾起相疑。田鼢排竇嬰,趙高誣李斯。傾擠不少假,權(quán)寵實菑基。傾擠不少假,權(quán)寵實災(zāi)基。”對統(tǒng)治階級的內(nèi)部矛盾進(jìn)行了揭露。又如他去官后的《太白三章》之三:“新豐主人莫相忽,人奴亦有封侯骨。”實際上是譏諷明朝新貴的。但高啟思想比較復(fù)雜,他也寫了不少感沐皇恩、遁世消極的詩,未能擺脫自身的階級局限性。

  高啟詩在藝術(shù)上有一定特色。首先,他的某些詩崇尚寫實,描摹景物時細(xì)致入微。如“江黃連渚霧,野白滿田冰”;“鳥啄枯楊碎,蟲懸落葉輕”;“犬隨春馌女,雞喚曉耕人”等句,均產(chǎn)生于生活實感,新穎逼真。其次,注重含蓄,韻味深長。如《鑿渠謠》:“鑿渠深,一十尋;鑿渠廣,八十丈。鑿渠未苦莫嗟吁,黃河曾開千丈余。君不見,賈尚書。”只是寥寥數(shù)句,收煞處戛然而止,給人以深遠(yuǎn)的回味。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暢,有些只有數(shù)句的小詩,更具有民歌風(fēng)味。如《子夜四時歌》之二:“紅妝何草草,晚出南湖道。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明白如話,親切動人。這些詩的創(chuàng)作,與他鄉(xiāng)居時多與下層人民接近有關(guān)。高啟的詩,對明代詩歌影響較廣,以致有人把他譽(yù)為“明代詩人之冠”。

  高啟也寫詞,大多內(nèi)容平泛,情調(diào)低沉,遜于他的詩作。

  他的散文,獨創(chuàng)性不多,但《書博雞者事》一文很有光采,它塑造了一個敢同豪紳斗爭的義勇少年形象,語言凝煉,情節(jié)動人,有唐人傳奇之風(fēng)。


高啟歷史評價


  紀(jì)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贊譽(yù)高啟“天才高逸,實據(jù)明一代詩人之上,其于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振元末纖秾縟麗之習(xí)而返之于正,啟實有力”。

  鑒于高啟在詩歌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xiàn),不僅后人尊稱他為“明初詩人之冠”。

  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推崇他為“(明代)開國詩人第一”。

  一代偉人、詩人毛澤東干脆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中稱高啟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高啟主要作品


  高啟著作,詩歌數(shù)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余首;后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jù)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于世;《鳳臺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xiàn)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著有《高青丘集》,今存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平裝兩冊,精裝一冊。


高啟人物爭議


  把高啟送上刑場的是一篇《郡治上梁文》,古代平常人家蓋房子上大梁時,都要擺上豬頭祭神,點上炮竹驅(qū)鬼,作為蘇州治所的官方辦公大樓建造,更要有一篇像樣的上梁文才是那么一回事。時任蘇州知府的魏觀,便把高啟這位隱居在此地的資深文人請出來揮墨獻(xiàn)寶。這本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事情,卻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其一,魏觀修建的知府治所選在了張士誠宮殿遺址,而張士誠正是朱元璋當(dāng)年的死對頭;其二,高啟寫得那篇《上梁文》上,有“龍蟠虎踞”的字眼,犯了朱元璋大忌。

  按照朱元璋的邏輯,“龍蟠虎踞”之地當(dāng)為帝王所居,你高啟把張士誠住過的地方也稱“龍蟠虎踞”,豈非大逆不道?豈不是另“有異圖”?用現(xiàn)在話說,就是“有不可告人的企圖”。真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那么,朱元璋為什么會抓住高啟的“小辮子”,迫不及待、冠冕堂皇的非要置其于死地呢?據(jù)《明史·高啟本傳》透露:“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之未發(fā)也。”就是說,《上梁文》中的敏感字眼,只是高啟被殺的導(dǎo)火線,而真正的禍根其實早就已經(jīng)埋下了。朱元璋以此為由磨刀殺人,很明顯的是在“秋后算帳”。

  朱元璋從一開始就不太喜歡高啟,這除了高啟不肯接受戶部右侍郎一職,不給皇帝面子,不愿順從,不肯合作外,還在于他寫得詩多次有意無意的觸動和冒犯了朱元璋。高啟曾寫過一首《題宮女圖》的詩:“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這本是一首針對元順帝宮闈隱私的閑散之作,與明初宮掖毫不相干,可朱元璋偏偏要對號入座,認(rèn)為高啟是在借古諷今挖苦自己,所以記恨在心。再者,高啟在《青丘子歌》有“不聞龍虎苦戰(zhàn)斗”的詩句,又遭到了朱元璋的強(qiáng)烈厭惡。因為高啟寫這首詩之時,正是朱元璋率軍與元軍、陳友諒、張士誠三方強(qiáng)敵在“苦戰(zhàn)、苦斗”之際,在朱元璋看來,你高啟作為詩人不來吶喊助威倒也罷了,竟然表示不聞不問,你的政治、思想、行動與明政府是怎么保持高度一致的?另外,高啟在詩中還有“不肯折腰為五斗米”的句子,表示對做官毫無興趣,這也正是朱元璋所忌恨的。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高啟被行刑時,是朱元璋親自去監(jiān)斬的,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

  朱元璋大概是要親眼看著這位不合作、不給面子,多次用詩文來諷刺自己的文人是怎樣一點一點死去的。歷代“屠夫皇帝”的兇殘程度,莫過于此。高啟被腰斬后,并沒有立即死去,他伏在地上用半截身子的力量,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一連寫了三個鮮紅而又刺眼的“慘”字。高啟事件是明初文人不依附朝廷必須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朱元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


高啟史料索引


  

明史

  高啟,字季迪,長洲人。博學(xué)工詩。張士誠據(jù)吳,啟依外家,居吳淞江之青丘。洪武初,被薦,偕同縣謝徽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復(fù)命教授諸王。三年秋,帝御闕樓,啟、徽俱入對,擢啟戶部右侍郎,徽吏部郎中。啟自陳年少不敢當(dāng)重任,徽亦固辭,乃見許。已,并賜白金放還。

  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之未發(fā)也。及歸,居青丘,授書自給。知府魏觀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見,甚歡。觀以改修府治,獲譴。帝見啟所作上梁文,因發(fā)怒,腰斬于市,年三十有九。

  

堯山堂外紀(jì)

  明初,吳下多詩人,啟與楊基、張羽、徐賁稱四杰,以配唐王、楊、盧、駱云。

  饒介之仕偽吳,雅喜文學(xué),聞高季迪才名,召之至再,強(qiáng)而后往,因命《題倪云林竹木圖》,實試之也,且以“木綠曲”為韻。季迪隨口答曰:“主人原非段干木,一瓢倒瀉瀟湘綠。逾垣為惜酒在樽,飲余自鼓無弦曲。”饒大驚異,因勸之仕,季迪笑而不答,乃去之,隱青丘,時年才十六。

  饒介之求諸彥作《醉樵歌》,以張仲簡第一,季迪次之,贈仲簡黃金十兩,季迪白金三斤。仲簡歌曰:“東吳市中逢醉樵,鐵冠欹側(cè)發(fā)飄蕭。兩肩矻矻何所負(fù)?青松一枝懸酒瓢。自言華蓋峰頭住,足跡踏遍人間路。學(xué)書學(xué)劍總不成,惟有飲酒得真趣。管、樂本是王霸才,松、喬自有煙霞具。手持昆崗白玉斧,曾向月里砍桂樹。月里仙人不我嗔,時令下飲洞庭春。興來一吸海水盡,卻把珊瑚樵作薪。醒時邂逅逢王質(zhì),石上看棋黃鵠立。斧柯爛盡不成仙,不如一醉三千日。于今老去名空在,處處題詩償酒債。淋漓醉墨落人間,夜夜風(fēng)雷起光怪。”(后承平久,張洪修撰每為人作一文,僅得五百錢)

  高季迪年十八未娶,婦翁周仲建有疾,季迪往唁之。周出《蘆雁圖》命題,季迪走筆賦曰:“西風(fēng)吹折荻花枝,好鳥飛來羽翮垂。沙闊水寒魚不見,滿身風(fēng)露立多時。”仲建笑曰:“是子求室也。”即擇吉以女妻焉。

  高季迪《明妃詞》云:“妾語還憑歸使傳,妾身沒虜不須憐。愿君莫殺毛延壽,留畫商巖夢里賢。”

  高季迪《鑿渠謠》云:“鑿渠深,一十尋。鑿渠廣,八十丈。鑿渠未苦莫嗟吁,黃河曾開千丈余。君不見,賈尚書。”

  高季迪《憶遠(yuǎn)曲》云:“楊子津頭風(fēng)色起,郎帆一開三百里。江橋水柵多酒壚,女兒解歌山鷓鴣。武昌西上巴陵道,聞郎處處經(jīng)過好。櫻桃熟時郎不歸,客中誰為縫春衣?陌頭空問琵琶卜,欲歸不歸在郎足。郎心重利輕風(fēng)波,在家日少行路多。妾今能使烏頭白,不能使郎休作客。”

  高季迪《賦得寒山寺送別》云:“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船里鐘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yuǎn)僧歸。漁村寂寂孤煙近,官路蕭蕭眾葉稀。須記姑蘇城外酒,烏啼時候與君違。”

  高季迪在金陵,晚登南岡,望都邑宮闕,賦詩云:“落日登高望帝畿,龍蟠山下見龍飛。云霄雙闕開黃道,煙樹三宮接翠微。沙苑馬閑秋獵罷,天街車響晚朝歸。明朝欲獻(xiàn)升平頌,還逐仙班入瓚闈。”

  兜羅絨者,琉球、日本諸國所貢也。今杭州織造局工作亦仿為之。高季迪《謝友人惠兜羅被歌》云:“蠻王細(xì)擘冰蠶繭,織得長衾謝縫剪。蒙茸柳絮不愁吹,鋪壓高床夜香軟。朔風(fēng)入關(guān)凋白榆,塞寒此物時當(dāng)須。明燈熾炭夕宴罷,薦寢宜共紅氍毹。海客揚(yáng)帆游萬里,得自昆侖國中市。歸來遺我見遠(yuǎn)情,重似鴛鴦合歡綺。詩人鶴骨欺霜棱,曾直禁署眠青綾。自從身退得閑臥,只愛擁紙同山僧。今朝得此何奇絕,展覆不尤兒踏裂。便思清夢伴梅花,靜掩寒窗聽風(fēng)雪。越羅蜀錦安可常,洞房姜女謾熏香。誰知一幅春云暖,即是溫柔堪老鄉(xiāng)。”

  高季迪《題筆峰》詩:“云來濃似墨,雁去還成字。千載只書空,山靈怨何事?”季迪辭侍郎不拜家居,忽罹黨禍腰斬,亦其讖云。(季迪撰蘇州府上梁丈,為御史張度所劾,與知府魏觀并棄云。)

   詩人



查辭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備19001761號-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尧县| 永德县| 儋州市| 吉木萨尔县| 体育| 特克斯县| 广西| 环江| 浦江县| 静安区| 通许县| 庄浪县| 临城县| 阿荣旗| 呼伦贝尔市| 九龙坡区| 武川县| 合作市| 商南县| 洛川县| 永善县| 连云港市| 徐闻县| 如皋市| 浪卡子县| 安吉县| 石屏县| 泗阳县| 延吉市| 哈巴河县| 抚顺县| 桓台县| 手游| 大同市| 彭水| 右玉县| 宜宾县| 南陵县| 永年县| 儋州市| 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