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主要影響
文學成就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才有了以文學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二十五篇,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十一篇,《九章》(《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九篇,《遠游》《卜居》《漁父》各一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二十三篇。其中《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毒耪隆贰哆h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峨x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短靻枴肥乔鶕裨?、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毒鸥琛肥浅肷駱非浨庸?、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峨x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里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游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艷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
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制?!峨x騷》一篇就有二千四百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后,便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后“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曲、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漢文學史綱要》)。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為其編劇《雷電頌》,以紀念其事跡。
屈原作品想象最為豐富,詞采十分瑰麗?!峨x騷》中大量運用神話傳說,把日月風云,都調集到詩篇中來,使辭采非常絢燦,他還突出地描寫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達自己執兼比興”。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惡木穢草,以喻小人,通過比興手法把君王信讒、奸佞當道、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情景,寫得淋漓盡致。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風調激楚,是屈原楚辭風格。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擠陷害,使曾經對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變法圖強的楚懷王,對他產生懷疑以至疏遠放逐;楚襄王當政后,更為昏庸,朝政日益腐敗,楚國面臨亡國的危機,而對屈原這樣的愛國志士迫害有加。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潔的人格,愛國的行動,反倒都成了罪過。他將自己滿腔憤激的情緒,發而為詩,形成了激楚的情調。這種激楚的情調,在《九章》中表現得十分強烈。屈原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特別是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還有意識地學習屈原積極的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李白的詩篇,也是大量羅智神話傳說、歷史人物、日月風云等入詩,構成一幅幅雄奇壯麗的圖畫。
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征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丑、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如《九章·哀郢》開頭寫道:“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痹娙藢萍彝鲋?,民離失散之苦,表現出十分憤懣的情緒,寫出他獨有的奇崛憤激、凄涼幽冷的詩歌。
屈原在許多詩歌中他對當時社會不重視賢才、自己懷才不遇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在憤慨中又流露出凄涼幽怨的情調。屈原楚辭雖然情調激楚,然由于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讀來毫無浮泛或輕躁之感。這種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創作的各類詩中。且不說《離騷》表達的那種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詩人對國家民族的涓涓之誠,深深地扣動著讀者的心弦,就是《天問》那種以問句構成的形式奇特的詩歌,在反問中包含著相當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現出他的淵博和睿智,使詩歌意趣豐富,神理超拔,給讀者以美的啟示。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繼承并發揮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屈原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由于這種情感表達的需要,就不能滿足于平實的寫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綺麗的幻想,是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弘瑰麗的特征。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后代的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梢哉f,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注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屈原是愛玉之人,在他自己作品中描述了對玉的認識和感受:“撫長劍兮玉珥”“白玉兮為鎮”“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chéng,一種美玉)美之能當” 。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冻o》這種詩歌樣式無論是在句式還是在結構上,都較《詩經》更為自由而且富于變化,因此能夠更加有效地塑造藝術形象和抒發復雜,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辭》以雜言為主,突破了傳統的四言句式。就語言描寫而言,楚辭善于渲染、形容,詞語繁富,很重視外在形式的美感,這為漢代賦體文學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冻o》也突出了浪漫的精神氣質,主要表現為:感情的熱情奔放、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現、想象的奇幻等,通過幻想、神話等創造了一幅幅雄偉壯麗的圖景。后人因此將《詩經》中的《國風》與《楚辭》中的《離騷》并稱為“風騷”?!帮L”“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政治功績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面。關于屈原此次變法的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非常簡略,后人無法窺其全貌。而從《離騷》和《九章》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一是他的改革變法是受楚懷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即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即建立新的法制為中心內容的;四是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楚史專家湯炳正經過繁瑣嚴謹的考證,把屈原的變法總結為六條:
第一,獎勵耕戰。獎勵農耕,是為了增加賦稅,富國富民,獎勵征戰是為了加強軍事戰略裝備;商鞅和吳起的變法都是這一套路子,使百姓無論是務農還是出征,都有盼頭、奔頭和念頭,只有建立獎罰制度,臣工和百姓才會心甘情愿的為爵位的驅使去竭盡全力。
第二,舉賢能。戰國時代魏文侯首開禮賢下士之風,使魏國在戰國初期首霸百余年;其次田齊的齊桓公辟稷下為學宮,招賢納士,到了齊威王時期,稷下學宮依然是超越大梁穩坐天下風華,成為天下士子趨之若鶩之地。屈原此時,這樣的改革也算是正當其時。不過與當時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來年后,趙國強勢的崛起為戰國強國的時候,楚國以文弱之勢卻日漸消沉了下去。
第三,反壅蔽。也就是要破除君臣、于老百姓之間的溝通障礙,要讓楚王下達的命令準確即時的傳達到臣工的府衙,臣工的府衙也在第一時間把王宮下達的命令傳達給廣大百姓;讓楚王與百姓互通有無,打破君王被奸佞所包圍的態勢;君主能清晰明快的了解民生疾苦,不偏聽偏信。而臣民的意見也可以高速地直達楚廷。
第四,禁朋黨。鑒于楚國的貴胄和老世族往往結黨營私,狼狽為奸,對不同政見的臣工大肆攻訐,以律法的形式加以約束杜絕。
第五,明賞罰。無論是名法家的商鞅抑或是兵家的吳起,都注重嚴格的律條來約束將士的功過。在變法這樣的問題上,屈原集合法家、兵家之精華而獨成一體。
第六,移風易俗。屈原對楚國不正之風深惡痛絕,一個個能言善辯巧言令色的臣工老世族,不惜損害國家的主體利益來投機取巧。此次的變法也把楚國的不良之風用法律形式來約束。
人格精神
屈原的生命意識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
屈原的作品所體現出來的生命意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時光飛逝、美人遲暮的時間緊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識。面對大自然的四季變換,能引發人類共通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中國古代文人對美人遲暮之感的抒發,代不乏人,歷久彌新。但是還沒有誰像屈原那樣面對時間飛逝而產生緊迫甚至恐懼的感受。時間對于屈原來說,最現實的意義在于早日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政治生命遠遠高于他的生物生命。
另一方面是自戀人格和人格編織的臣妾意識。屈原一生以侍奉君主為自己的終生使命,至死也忘不了要為楚懷王盡忠,這就是屈原的臣妾意識。屈原在作品中常常用到“美人”“香草”“婚期”“成言”“媒里”“求女”等,所以屈原《楚辭》中最重要的“比興”材料是“女人”,而這“女人”是象征他自己,一個被君王拋棄的婦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深深隱藏著“臣妾意識”,即使懷王不知君子小人情狀,以忠為邪,即使自己陳情自白,指天為誓,即使自己飽受難以忍受的痛苦,他依然希望是昏聵的國王醒悟過來。屈原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這份天真,無疑是一種激情澎湃的政治理想主義,值得后人深思。自屈原而下,中國古代文人的“臣妾意識”不斷強化和穩定,以至于形成了一種穩定的政治人格——臣妾人格。一旦官場失意,美人遲暮的自戀自傷便婉轉不盡。辛棄疾是一個典型的例證。辛棄疾參透了南宋茍且偷安的必然結果,但辛棄疾依然難以釋懷,隨著年華的老去,隨著君臣茍且的繼續,國家大事,恢復大業,變得越來越渺茫,他的心情如同屈原那樣唯有“斷腸”當之。可以說,辛棄疾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真正在人格和藝術創作上自覺繼承屈原的一個典型。他的被棄置,他的“忠君愛國”,他的臣妾意識,他的藝術創作特色,無不是屈原的異代知音。
屈原文學作品中的愛國精神對后世的影響
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詩人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執著的愛國熱情,在政治斗爭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實大膽批判的精神,給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離騷》中有許多表現屈原拳拳愛國之心的詩句。
漢初賈誼在政治斗爭失敗后,被貶謫長沙,當他經過汨羅江時,有感于自己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寫了一篇很沉痛的《吊屈原賦》,一方面對屈原進行悼念引屈原為知己;一方面學習屈原的創作精神,對是非不分的黑暗社會現實做了大膽的揭露和鞭撻。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更是對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正確地肯定了屈原在歷史上的地位。他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人?!妒酚洝肥且徊繗v史散文著作,它寄托著作者的理想,洋溢著作者愛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這也正是屈原偉大文學精神的繼承。兩漢以后,屈原精神在許多作家身上得到進一步發揚。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非常景慕屈原,他藐視權貴,反抗現實的精神,就是屈原精神的繼承與發展。另外,中國歷代詩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壓迫的關頭,總是寫出慷慨激烈的愛國詩篇。還有許多作家,在黑暗的政治時代,堅持理想,堅持斗爭,不隱瞞自己的愛憎,甚至在政治斗爭中犧牲了他們的性命,為中國古代文學史增添了光彩。這種偉大的精神,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