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銘李慈銘的文學成就
李慈銘雖有“漆室坐憂時事非”(《贈呂定子編修》)的感情,任官期間也曾對時政有所批評和建議,但思想比較迂闊保守,持儒家“內圣外王”(《復陳晝卿觀察書》)的觀念,以求索不倦的學者 李慈銘《越縵堂詩文集》
和矜尚名節(jié)的名士,終其一生。他承襲乾嘉漢學余風,治經學、史學,都有一定成就。又博覽群書,時有所評。其治學讀書所得,大都載入《越縵堂日記》,頗為世人所重。
李慈銘自言在創(chuàng)作方面“所得意者莫如詩”(《白華絳跗閣詩甲集至己集初定本自序》)。今傳已刻之詩起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同治十三年(1874),共850首,主要反映了貧窘的學者與困頓的名士的生活與心境,山水風物、交游唱和的“登監(jiān)閑適之篇”較多,至于“感憤切摯之作”(《越縵堂詩話》),也多是抒寫落拓不遇之感。直接觸及時事、反帝慨時的篇什,如《庚申八月感事》、《出大沽口感事》、《庚午書事》、《京邸冬夜讀書》等,為數(shù)寥寥。占有一定數(shù)量的涉及太平天國的詩篇,則表現(xiàn)了地主階級的立場。
李慈銘認為“學詩之道必不能專一家限一代。凡規(guī)規(guī)摹擬者,必其才力薄弱,中無真詣”。他主張內有所蓄。同時廣泛向前人學習,“汰其繁蕪,取其深蘊,隨物賦形,悉為我有”(《越縵堂詩話》)。他的詩大體遵循自己的主張,廣采諸家之長,以寫自身所遭之境,自心所生之感,創(chuàng)造一種“清淡平直,不炫異驚人”(陳衍《石遺室詩話》)的風格,如《自題霞川老屋圖》、《舟入青浦界作》、《初夏舟出徐山村至清水閘作》等。在文章方面,李慈銘認為“文體必本韻偶”(《書凌氏廷堪校禮堂集中〈書唐文粹文后〉文后》),強調駢文之美。此外,他的詞也有一些感懷身世之作。
李慈銘除經、史著述之外,刻有《越縵堂文集》12卷、《湖塘林館駢體文》 2卷、《白華絳跗閣詩初集》10卷及《霞川花隱詞》。尚有《杏花香雪齋詩二集》、《桃花圣解庵樂府》未刻。中華書局出版的《杏花香雪齋詩》10集,為吳道晉所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