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燮姚燮的成就
詩詞
姚燮素以能詩自負,他五歲作詩,終生不倦,作詩萬余首。姚燮早年詩重性靈,自言:“曩昔為詩,取法袁簡齋,下筆立成,覺抒寫性靈,具有機趣。”他二十九歲時刊刻的《疏影樓詞》大都描繪歡情愛意和風光山色,筆緒悠閑,詞采絢麗,這大概是他“少年忘檢束,避禮法如檻困”那種少年得志、風流名士性情的自然流露。其中有些寫景詩,有一定的藝術成就,如《韓莊閣舟中七夕雜詩》:“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鞓紅晚氣涼。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描寫秋夜月色頗有意趣,這是他少年不知愁滋味時的詩風。等到他三十歲才鄉試中舉,以后又屢試不第,勤讀苦吟撈不到一官半職,再加生計艱困,“十載九出門”,終年在外奔波也沒法解除家中妻兒的饑寒,弄得“寒衣在典不可贖,赤手思炊米無宿。我心如棘君首蓬,相對吞聲抵悲哭。”(《夜坐吟二章示內子》)無衣無食,東借西易“向鄰貸得一斗余,計口不敷三日需”(《無米行》)的地步,環境變了,心情變了,詩風也就變了。那時姚燮作詩“一以古法為尺繩,不阿不隱”,重寄興,重諷喻,而厭棄性靈派的詩風了。認為神韻派、性靈派的詩缺乏社會意義,“施(閏章)王(士禎)樹壇坫,其實皆俳優。后來草竊輩,乃有袁趙儔。”徹底否定了王漁洋的神韻派和袁子才性靈派的詩,雖然有點偏激,但也說明那時姚燮的詩更能正視現實,接觸社會了。《復莊詩問》的詩大都是反映人民的苦難,詩人推己及人,寫了不少有社會意義的詩篇,如《哀雁》:
海上之雁爾何來?上飛下飛相徘徊。自云朔方歲饑苦,欲托殘生到南土。
南人苦旱如北潦,江蘆洲筍多枯槁。富家有粟倉廩閉,貧戶有雞賣無地。
曷安爾身為爾計,海上窮兵善矰繳。將得爾肉謀一飽,不則流落江南鄉。
千里愁云迷故道,雁乎爾歸兮歸尚早。
這首詩反映道光年間外敵入侵、朝政腐敗、國勢虛弱、南旱北澇、哀鴻遍野、饑民嗷嗷的實際情況。詩人將“哀雁”比作流離失所的災民,沉痛地寫出時代的悲音。這類沉郁、憤懣、質樸的詩風,是《復莊詩問》的基調。從“謀生吾亦倦,前路爾何依,風雪稻粱盡,關河歲月非”。(《聞雁》)這類詩篇來看,詩人的感情已和苦難的人民交融在一起了。
鴉片戰爭以后,詩人的心情更加亢奮,詩境更加開闊,每首詩都充滿著反帝愛國思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軍攻陷定海,北侖、寧波、慈溪、余姚、奉化等地都遭到侵略軍的蹂躪,姚燮一家從北侖逃到寧波,兩個兒子幾乎遭害。到了寧波,文武官員率先逃走,英軍不傷一兵一卒便占領了寧波。姚燮在逃難途中見到種種悲慘景象,義憤填膺,寫了不少怒斥侵略者暴行和反映人民悲慘遭遇的詩,如《捉夫謠》:
城鬼捉夫如捉囚,手裂大布蒙夫頭。鋃鐺鎖禁釘室幽,鐵釘插壁夫難逃。
板床塵膩牛血臊,碧燈射隙聞鬼嗥。當官當夫給錢粟,鬼來捉夫要錢贖。
朝出擔水三千斤,暮縛囚床一杯粥。夫家無錢來贖夫,囚門頓首號妻孥。
陰風掠衣頭發亂,飛蟲嚙領刀割膚,誰來憐爾喉涎枯!
詩中描寫侵略者的兇殘、民夫生活的悲慘,若不是詩人親見親聞,是不會寫得如此具體、如此深刻的。
姚燮的另一類詩是反映鴉片戰爭中堅持抵抗、視死如歸的英勇壯士,如《聞定海城陷五章》之二:
蜃雨濡軍幘,獰飆拉將旗。飲泥憐久餓,摩壁誓同危。路絕晨嘶馬,云昏夕墮鴟。銜恩持死力,力盡死何辭。
描寫英雄將士櫛風沐雨、忍饑挨餓、視死如歸、堅持戰斗的精神,是相當感人的。姚燮后期詩風趨向悲壯,和他早期詩的輕靡是迥然不同的兩種風格,這當然和國難、家難促使姚燮思想感情有變化密切相關。
戲曲
姚燮在戲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兩部姐妹篇《今樂考證》和《今樂府選》就是明證。《今樂考證》按年代排列戲曲作家,在每個作家后記載作品名目,名目后又附作家生平的記載和諸家評論,還間有劇情提要和作者自己的考證,全書計13篇,為晚清以前的戲曲算了一筆總帳。它的記載是空前詳盡、豐富的;總計入載宋劇975種,元明清雜劇203家1176種,金元明清院本316家116本。與《今樂考證》差不多同時,編寫了《今樂府選》,這是一部琳瑯滿目,包羅萬象的戲曲總匯,全書入載的金元明清諸宮調、雜劇、傳奇、散曲達429種,計192冊。通過它,可以使我們對中國戲曲發展的面貌有個比較完整的了解。對于《今樂考證》和《今樂府選》,姚燮都傾注了極高的熱情,付出了艱巨的勞動,但畢竟個人精力有限,作者去世前,這兩部書都沒有最后定稿,還存在著不少訛誤。但是正如鄭振鐸所說:“當舉世不為之時,梅伯獨埋頭于戲曲的探討,……而像他那樣的有網羅古今來一切戲曲于一書(《今樂府選》)的豪氣的人,恐怕自古到今還不曾有過第二個人!”
駢文
姚燮喜作駢儷文,有《復莊駢儷文榷》初編和《復莊駢儷文榷二編》,初編112篇,大多作于道光二十四年至咸豐三年(1844~1853),二編125篇,作于咸豐(1851~1861)年間。綜觀姚的駢儷文,其中有不少思想性、藝術性較佳的作品,如紀念鴉片戰爭中的民族英雄,反映當時災荒、疾疫等社會問題等的作品。除了那些淋漓揮灑的長篇外,還有若干清新雋永的小品,如《邢湖觀秋荷記》,時人徐有棟、王韜等人也有較高評價。
書注
姚燮十分喜讀《紅樓夢》,常在書眉、回間加以批點。這些批點,后人極為重視,把它和小說一起排印。光緒初年的《增評補圖石頭記》,印有“大某山民”姚燮、“護花主人”王希廉、“太平閑人”張新之等人的評語,廣大讀者對此書極為喜愛,一再被翻印,版本有木刻本、石印本、鉛印本,書名有《大觀瑣錄》、《金玉緣》、《紅樓夢》,直到民國時還被多次翻印,“大某山民”一時幾乎借《紅樓夢》而家喻戶曉。此外,姚燮還對《紅樓夢》作了全面的考察,著有《讀紅樓夢綱領》,全書共有三卷,卷一為“人索”,卷二為“事索”。卷一卷二是小說中有關資料的輯集與統計,大部分是鉤稽小說所提供的歷史材料。卷三是“余索”,包括“叢說”、“糾疑”、“諸家撰述提要”等。
繪畫
姚燮生前,畫名似乎掩過文名。他的畫選題較寬,有花卉、山水、仕女、靜物、佛像,其中尤以梅花最多最好。姚說過:“平生畫梅幾千幅”,“畫本流落半天下”。畫的梅“回筆故作倔強技,千丈而落有石勢”,表現了他自身的氣質。朋友們稱贊姚畫的梅花風格雄健倔傲,氣勢不凡,特具工力。朋友厲志在《題姚梅伯畫叢梅大幅》中稱贊曰:“君臂如石指如鐵,肝腑倔強氣騰驍。”姚燮在浙江、上海、蘇南往來時,以賣畫自給,繪畫創作是他平生要事之一,王韜說他在上海時以賣畫著稱,其畫:“工畫梅,興酣落墨,媚態橫生,人物、花卉無不奇特。字尤古峭拔俗……所得潤筆資,揮霍殆盡。于賣畫外,絕無求于人。”這些記述,我們可以想見姚當時的繪畫成就和生活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