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珩高珩與蒲松齡
蒲松齡是高珩侄女的舅父,所以高稱蒲為親家。蒲松齡醉心科舉,但屢試不第(七十一歲方為貢生),仕途失意,窮困潦倒。高珩將他推薦給畢際友家(淄川西鋪村,其父畢自嚴曾任明朝戶部尚書)私塾任教授徒。其間,高蒲二人詩書往來頻繁。而《聊齋志異》的成書也是在畢家學館內完成的。
高珩對蒲松齡最直接的幫助是為《聊齋志異》寫序。康熙十八年,《聊齋志異》初步成書的時候,高珩給書寫了一個序。序中說,當時的社會“江河日下,人鬼頗同”,認同蒲松齡運用鬼魂的形式來寫社會。“吾愿讀書之士,攬此奇文,須深慧業,眼光如電,墻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
高珩還將《聊齋志異》的初稿帶入宮內廣為傳閱,對《聊齋志異》的流傳起到了重要作用。
蒲松齡還曾寫過俚曲《琴瑟樂》,高珩也為它寫了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