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黃袁黃的主要貢獻
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袁了凡在許多等方面做出了貢獻,閃著耀眼的光輝。
1.博學多才、涉足極廣
袁了凡在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歷法和太乙六壬奇門“三式”絕學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
袁了凡是“文理全才”的人物。他是明朝著名的農學家、水利學家及歷法學家。譬如,他所著《歷法新書》涉及46種歷法,有歲差總數積算、五緯總數積算、推天正冬至五星自行限度、求第一東西差、求太陽食甚定分、求日月出入帶食所見分秒、求朔望交會約率、四平方求弦術、太白黃道南北緯度、黃道南北各像內外星經緯度等,共150多種求算方法,學問深邃。
袁了凡善于總結。譬如,他結合自己的經驗探討研究舉業之道,組織編纂了《群書備考》等參考書。明朝末年,是嘉善歷史上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年代。如在萬歷年間,嘉善有狀元國相錢士升、名臣魏大中等進士29人,占明清兩朝進士總數的六分之一。嘉善是全國26個巍科大縣之一,這也與袁了凡等人在教育上的貢獻分不開。
2.江南善舉運動的倡導者
明朝末年,江南社會變動劇烈,道德體系紊亂。作為社會精英的士紳階層,為了教化民眾,將勸善懲惡的諸多事例刊刻成“善書”,通過小說、說唱而流行于民間,宣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通俗的形式將“民眾的道德”具體化。
在善書的形成、發展和流傳過程中,袁了凡的言行經歷對善書思想的興盛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袁了凡的《了凡四訓》是善書中的經典之作,勸善是全書的重點和宗旨,“積善篇”占了全書一半的篇幅。它闡明了善的含義、明辨善惡的標準、行善的道理和方法。
袁了凡為江南民間慈善事業的興盛起了指導作用,奠定了思想基礎。他與另一位嘉善名人陳龍正的父親陳于王,是萬歷十四年(1586)的同科進士,兩人情趣相投,常探討修德行義之舉,兩家還結為兒女親家。袁了凡極為賞識陳龍正,稱贊他“孝思最深,所至不可量”。
崇禎年間,陳龍正在嘉善倡舉同善會,崇禎十四年(1641)又建立同善會館,作為經辦善業的常設機構和公所。同善會館是江南最早興起的民辦慈善組織,是近代中國慈善組織的雛形,成為后來風行全國的鄉村社會團體,引發了清代民間力量組織介入慈善機構的浪潮,具有重大意義。
3.功過格的積極實踐者
功過格是最具中華文明特色的事物之一,它把每日所做之事,按其善惡增減記數,是一種道德自律的工具。功過格的出現,標志著中國人認識到可用自己的手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吉兇,這是精神生活中劃時代的成果。
袁了凡提倡以記“功過格”的方法,“隱惡揚善”、“遷善改過”,進行道德自律,規范自己的行為,達到自我修養、完善人生的目的。袁了凡作為功過格的提倡者和身體力行者,強調個人改變命運的力量,用善書來鼓動社會流動和提升社會地位,為后來者樹立了榜樣,他的言行經歷對后世道德倫理思想的變遷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在宗教界,在日、韓、美、澳以及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地,袁了凡享有極高的聲譽,目前有幾十個專門的研究機構。但是,國內對他的認識還很不夠。對此,有研究者指出:“以前我們不注重到那些對社會對民間有影響的思想。袁了凡在當時社會里巷皆知,在今天還在發揚光大,所以我們要轉變模式,去研究那些真正影響老百姓的思想!袁了凡應當是浙江思想文化史上重重的一筆,用專門的著作來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