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趙孟頫的繪畫成就
關鍵人物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如果說,唐宋繪畫的意趣在于以文學化造境。那么,趙孟頫在其間起到了橋梁作用。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后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為畫壇的主流,那末,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仍是趙孟頫。
承前啟后
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后的大家,趙孟頫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成就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艷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
二是他提出以“云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三是他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
四是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
五是他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并有創新。
六是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是他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并延續了其發展。
八是他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審美標準
綜觀趙孟頫的畫跡,并結合其相關論述,可以知道,趙氏通過批評“近世”、倡導“古意”,從而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不僅體現在繪畫上,而且也廣泛地滲透于詩文、書法、篆刻等領域中。
1.提倡古意
歷史上每遇滄桑變易之際,文化頗易失范,人們總是以史為鑒,從古代的啟示中去尋找醫時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復禮”、魏晉“竹林七賢”的返樸歸真、唐宋的“古文運動”等,重視傳統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趙孟頫提倡“古意”的出發點亦不例外,他引晉唐為法鑒,批評南宋險怪霸悍和瑣細濃艷之風;不僅如此,作為一位士大夫畫家,他還一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度,這是十分可貴的。作為價值學原則,趙孟頫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游戲態度;作為形態學原則,趙孟頫既創建文人特有的表現形式,又使之無愧于正規畫的功力格法,并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面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應該說,趙孟頫使職業正規畫與業余文人畫這兩種原本對立或并行的繪畫傳統得以交流融匯,從此,一個以文人畫家為主角,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拉開了序幕。
2.轉化
應當特別指出,趙孟頫的山水畫不但將鉤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筆、師古和創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氣息與散逸的文人氣息綜合于一體,使“游觀山水”向“抒情山水”轉化;而且使造境與寫意、詩意化與書法化在繪畫中得到調和與融洽,為“元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那種以詩意化、書法化來抒發隱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畫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述這些理論與實踐,將趙孟頫推向了開元代繪畫風氣宗師的地位。
弟子眾多
作為一代宗師,不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仲賓,妻子管道升,兒子趙雍受到他的畫藝影響,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潤、陳琳、商琦、王淵、姚彥卿,外孫王蒙,乃至元末黃公望、倪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發揚了趙孟頫的美學觀點,使元代文人畫久盛不衰,在中國繪畫史上寫下了綺麗奇特的篇章。他與兒子趙雍、孫子趙麟都做《人馬圖》,稱《三世人馬圖》,傳為佳話,三幅畫都流傳至美國,由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書畫詩印
“先畫后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為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中與道教有關者有《洛神賦》、《道德經》、《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畫作名品甚多,關于道教內容的有《玄真觀圖》、《三教圖》、《軒轅問道圖》、《松石老子圖》、《溪山仙館圖》等。又有《玄元十子圖》,畫道教人物關尹子、文子等十人像,并旁書小傳。該作筆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于杭州刻版印摹,后被收入明正統《道藏》。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珠文”著稱。有《松雪齋集》。元延祐六年(1319年),得請南歸于家鄉。曾經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號道淵。
|